张娟
(河北省文安县史各庄南町中心校,河北 文安 065800)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数学具有抽象性、工具性、思维性、实践性强的学科特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探究,因此数学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对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数学活动符合数学思维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数学活动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极为抽象,这对于抽象思维发展尚不完善的小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如果仅仅依靠数学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和板书的展示,小学生往往难以做到完整透彻的理解。通过数学活动,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让小学生在有趣的行为活动中,运用数学概念,进而使数学概念入脑入心。如小学低年级的加减乘除运算,很多小学生口诀背诵十分流利,但一做习题便错误频出,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加减乘除运算的意义理解不深造成的。这时采用数学活动,把运算概念融入到一个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之中,小学生通过买卖,主动进行运算思考,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运算概念的理解。
(二)数学活动加深了小学生对数学实用性的认知。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小学数学过于注重课堂知识的灌输,导致小学生答计算题的能力很强,但缺乏运用数学的实际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遇到综合性的应用题时,很多小学生看不懂题目要求,无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运用,解题思路十分混乱。通过数学活动,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环境,促使他们构建起数学知识系统框架,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数学活动促进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数学活动大多是以集体形式开展,在活动中需要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合作,对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是有效的锻炼;其次,数学活动大多具有任务性和比拼性,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这对于提升他们思维的敏捷性,以及应变能力十分有益;再次,数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他们进行发散思维,将所学数学知识灵活加以运用,从而促进了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理念较为保守。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从理念上对数学活动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充分,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或者由于课时限制,开展数学活动较少。
(二)形式较为单一。有的教师能够认识到数学活动的重要性,但开展形式上较为单一,大多是布置一下任务,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单一的形式无法激发学生对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而且在活动中学生所受到的锻炼不够全面,数学活动的实效性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三)与实际需要脱节。有的教师在数学活动的设计上随意性较大,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的内容上与教学实际需要相脱节,活动的形式上与小学生的实际特点相脱节,致使学生在活动中无所适从,活动后没有具体的收获。
(一)活动设计要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出发点。数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的前提是学生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生对数学活动没有强烈的心理动机,那么在活动中他们就会应付了事,达不到开展数学活动的目的。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时,一定要将学生视为活动的主体,准确找到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力求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情感体验,从主观上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愿望,进而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交流,只有这样活动才取得预定的效果。
(二)活动要关注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数学活动是一个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与课堂教学不同,数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不应该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将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保证活动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对学生的约束,让学生亲身参与、有效实践,真正发挥出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来。但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并不代表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及时指导,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及时启发,确保活动的高效;另一方面,教师要管控好活动的秩序,让活动的开展活而不乱,避免出现由于小学生的过度兴奋而场面失控的情况。
(三)做好活动的总结与反思。数学活动结束后,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如讨论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交流活动方式的改进等,以此来巩固活动成果,并为今后活动的改进发展提供依据。而且,通过对数学活动的总结反思,学生又再一次产生思考,分析自己存在的不足、归纳活动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明晰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可以说,总结与反思是数学活动的延续,是数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提升数学活动的实效性,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践中需要教师提高对数学活动的重视,及时更新理念,创新方法,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