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平
(郑州财经学院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课程应该根据物流行业的特点,结合物流市场需求而设置。当前正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进行时,要落实本科教育的“四个回归”,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作为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落实点的教材急需面临改革。
首先,物流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特点要求必须进行物流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作为教学的载体,教材改革迫在眉睫;其次,有助于体现我校“立足地方,辐射全国”的应用型财经院校特色;再次,通过“三合一”教材改革,将课堂教材、实验实训和案例分析“三合一”,将“学、做、练”融为一体,“课堂、企业、实验室”融为一体,“理论、实践、操作”融为一体,客服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脱节、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脱节、实验实训与企业实践脱节,为培养学生物流职业岗位能力的提供必要途径;最后,对物流类专业教材改革的研究及应用有助于修正目前应用型物流类专业教育的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物流人才需求的剧增促进了物流类专业教材的建设、发展和需求。但教材建设对于推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体现出严重的滞后性和不适应。
一方面表现在理论知识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在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冷链物流、采购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工作中的应用,物流相关的新概念、新内涵、新外延、新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等不能有效地在教材中及时反应出来,致使教材不能满足当前物流教育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表现在过时的相关知识点的案例和数据。在当今的经济环境、商业环境,技术环境、消费环境、运作模式等变化快、差异大的情况下,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和工作实践脱节。物流专业教材内容虽然在逐步的调整,但力度不够,专业教材之间内容重复现象严重,内容深浅度把握不够,从而导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趋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能力弱,无法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
一方面是教材中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合理,目前,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教材理实比例不合理有两个极端,要么忽略教材的使用对象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么紧盯“应用型”过度扩充实践内容。另一方面是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教材的“应用型”和“实践性"多以案例分析、习题、企业参观或调研以及物流相关新闻等形式体现,并且该实践内容在实际的授课中多以学生自我组织进行,这些内容与理论知识的匹配度不高,也即实践与理论不配套,二者紧密度不够,实践内容不能有效落实,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以实质性的培养。物流类专业的理论学习必须以物流实践为基础,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
目前,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涉及的课程主要是专业主干课和部分基础课,如物流学、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采购与供应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等课程,缺少专业方向课和专业实训实践课程教材。目前物流类专业创新型、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统编教材比较多,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教材相对数量少。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教材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更谈不上教材体系。
1.建设适宜于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系套教材
通过建设校企无缝衔接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遵循学科知识规律,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领会教学改革精神,以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教材编写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注重“政、校、院、企”合作,加强实践实训,结合行业新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观念的出现,结合行业企业岗位要求、岗位职责,使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模式,精细设置相关案例、实训、实验、实习。充实思政与物流管理相融合的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实于物流事业的高尚情操。
2.构建适宜于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三合一”教材的质量评价体系
教材建设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托,教材是否适用于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多维度、客观的评价教材,构建适宜于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三合一”教材的质量评价体系,准确把握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的应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提高教材建设质量,促进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
3.组织科学合理的多元化教材编写团队
教材参编人员以高校为主,行业协会及企业人员一起参与,既注重理论,也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等综合素质。
4.有针对性编写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方向课教材,完善物流类专业教材体系
目前,物流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比较固定、需求量大,故此类教材相对丰富和成熟,但针对各高校的不同学科背景和社会需求而设置的专业方向课和专业实训实践课,由于知识体系差异较大,授课主体窄,市场上此类课程的教材极少。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鼓励教师将具有本校特色的物流类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训实践课授的思考成果撰写为教材,完善物流类专业教材体系,满足应用型本科教学之需。
5.全面提高“双师型”物流教师队伍
通过继续学习、培训等措施,建立“双师型”素质提高体制,鼓励和推荐物流专业教师走进企业学习,熟悉企业相关操作流程以及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瓶颈,结合物流企业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运用理论专业基础为支撑进行科研分析并最终向企业提供具体实施方法和解决措施,真正提高教师“双师”素质。
通过以上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三合一”教材改革的研究,以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以满足区域经济建设,例如针对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自贸区建设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为出发点,以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落脚点,以专业改革为结合点,改革传统教材建设模式,更新陈旧重复内容,以优化、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为突破点,以调动物流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为着眼点,切实进行物流类专业教材建设和改革,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符合物流行业和企业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1.准确定位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准确定位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进行物流类专业教材建设的前提。目前,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多地强调其应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但对于其真正的内涵理解的并不很透彻,应用型本科物流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与其教材内容的匹配度不高,也无法达成共识。
2.教材编写团队的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的规范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编写团队,确保教材质量。教材编写者的背景及思维和认识上的局限,一方面体现在对教材知识结构体系认识上的局限性,目前应用型物流类专业教材的编写者主要是高校教师,在编写教材时,无形中强化了物流教材的学术价值和物流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弱化了应用型本科教材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参编教师参与物流实践活动较少,对实践的内涵深度理解不够、对实践内容的关键考核点、重点难点的认识不到位等局限影响了应用型本科教材的适用性。即使有所谓的习题,案例做实践内容,也无法真正达到对学生分析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