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回民中学,河南 商丘 476000)
在教师的教育工作中,作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发挥出较大的教育作用。作业体现着教师对课堂知识的总结与升华,通过作业能体现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是检验学生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措施。但是从高中历史作业的实际实施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多种问题,影响作业效果的正常发挥。基于此,针对当前高中历史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相应对策,以进一步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效果。
当前的教育工作仍然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且教师对作业的设计与布置缺乏重视,在形式上保持单一,以机械性内容的记忆为主,当课堂教学完成时,教师在课后布置的作业主要围绕教材内容的重点,以抄写、背诵为主要要求,对于实践应用类的知识安排较少。这种固定化的作业设计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作业的兴趣,缺乏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是导致高中作业布置效果不高的原因之一。
作业设计围绕教材和教育辅助资料进行,针对性不足,在固定化的设计方式之下,学生逐渐掌握了教师作业设计方法,从而轻而易举的寻找到对应的答案,使得高中历史作业有着较高的抄袭度,无法真正意义上锻炼学生的思维。并且,当前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仅仅是整合了几个教育材料中的题目,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也是导致学生厌烦情绪产生,历史作业完成效果不高的原因之一[1]。
当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后,教师依据抽查等方法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考察,甚至一部分教师并不进行作业的批改与抽查,也不针对作业内容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产生的疑惑无法解开,对高中历史知识的理解效果不足。在这种模式的长期作用之下,学生完成作业的欲望大幅度下降[2]。
众所周知,思维导图是辅助提高作业效果的有效工具,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思维导图与作业的设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依据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作业。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图像化,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有效的发挥出了作业在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效果方面的作用,更能帮助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任何一个科目的学习而言,都有积极的辅助作用。比如教师讲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相关知识时,在课堂讲解完成之后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自身对所学到知识的理解,制作一个关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并在下一节课堂教学中与班级中的学生共同讨论学生的思维导图。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并且将学生脑海中的知识具象化出来,有助于教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据此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方案的设计,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效果[3]。
新课程标准中提高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使用有效的方法,满足高中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图表、资料卡片都是获取信息的途径,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教学资源,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锻炼他们对历史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这种作业设计方法也能帮助教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情况,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讲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相关知识时,向学生展示教材中的“商朝、周朝形势图”,让学生根据图片回顾此为哪一章节中的知识点,并说出此章节中的主要知识内容。这种以图表、资料卡片为基础的历史知识回顾和复习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并且赋予作业以个性化的特征,促进高中生的综合发展[4]。
由于当前高中历史作业中缺乏对实践环节的设计,所以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时应重视对探究与实践环节的引入。结合古代文学家的思维,用百家争鸣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比如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以“辛亥革命为什么没有取得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成功?”为主题进行一次辩论活动,高中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解其他学生的想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完善性。同时,具有探究性特征的作业形式,还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完成兴趣,促进历史作业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以辩论的形式锻炼高中生的辨证思维,有效弥补了传统作业设计中对学生思维拓展效果不佳的不足之处,在提高高中生历史学科知识水平的同时,促进其思维能力、道德品质等的综合提升[5]。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效果,影响其综合能力的发展,作业作为历史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教师对历史作业的设计效果,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习惯等。基于此,针对当前高中历史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作业设计方法的构建,如思维导图作业完成法、图表及资料回忆法以及探究式作业法等方法,提高高中生思维的灵活性,帮助高中生在脑海中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促进高中生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