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化工学校,辽宁 沈阳 110122)
经过调研了解到:近年来,中职类院校的生源呈逐年减少趋势,而且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直接就业人数更是大幅下降,继续深造人数所占比重不多。以某所职业学校2018和2019年为例,生源人数一年就下降了165人次。从初次就业月薪看,仅提高了2.5%。毕业生中从事第二产业就业有466人、第三产业123人,第二产业就业占直接就业人数的79.1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占78.63%。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机关事业单位64.88%,合法个体经营1.03%,其他方式1.25%,升入高校30.9%。职业规划调查中,20%学生有清晰的长期目标,40%学生有清晰的短期目标,但也有39.6%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 9%的学生没有职业规划。
这些调查数据表明,中职生的生源逐年减少,生源质量不高,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够明确,就业现状堪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在对企业所需毕业生职业能力和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调研得出:初次就业学生的流失率比较高,有71%的受访企业侧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68%的受访企业侧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有65%的受访企业侧重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有64%的受访企业侧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57.9%的受访企业侧重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有55.7%的受访企业侧重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有53.6%的受访企业侧重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有36.4%和36%的受访企业分别侧重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文明举止。
通过以上数据得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衔接,弄清楚培养什么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大胆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善专业实验设施,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贴近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水平。
一方面企业紧缺复合性人才,现在有些学生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思想浮躁。学生除了学习专业技能,更应加强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意识淡薄、团队意识缺乏。最后,学校应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和定位,制定人生规划。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的出台,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一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中职生如何改变思想观念,重新认识自己,量身制定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职业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定期进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实践,以实践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企业行业里的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可以到职业学校兼职,直接参与到教学、教研工作中去,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实际工作水平。
三是加强校企深度融合。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互相交流学习,了解企业行业需求,企业与学校共同研发专业课程,举办技能大赛,名师指导等,调整和健全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
四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设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实验室、校企联盟、冠名班、订单培养班,实行“轮岗实习制”、践行“车间就是课堂”理念等新的校企合作方式。不断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实习就业指导,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五是加快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进程。根据中高职协调发展、构建一体化职教体系要求,与高职院校采取“3+2对接”形式进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衔接,开展合作办学,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总之,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应集思广益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更大程度去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