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
——中庸之道的理论价值

2020-12-08 13:06李敬刘欢
魅力中国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天道中庸儒家

李敬 刘欢

(河北美术学院,河北 新乐 050700)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推崇的为人处事之道,贯穿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它既是道德和人生的最高层次,本文通过中庸之道与人际关系的融合,总结出了构建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以及实现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关键。

一、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和谐

中庸之道与和谐之间是有着内在统一和一致性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和谐”与“中庸”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儒家思想当中一项基本精神是“贵和谐,尚中道”,因此中庸之道也可以被称为中和之道,强调的是知情意三者相互统一和依存的整体平衡,是过犹不及和恰到好处。“中”就是所谓的不偏不倚,“庸”就是所谓的常而不变,中庸之道指的不仅仅是一种静止的和谐的状态,同时也指的是达到和谐状态的途径和手段。这就要求人们在待人接物时要把握分寸、不偏不倚、坚持适度原则,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人际和谐。在“为人”方面,要做到“求同存异”“择乎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做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孔子所想要构建的中庸之道是在反对人云亦云、盲目符合基础上进行的,是一种有差异但协调、和而不同的,有原则、有标准的异中求和谐与变中求和谐的状态。

中庸之道倡导的和谐是系统协调的和谐,并不是孤立事物的和谐。因此中庸之道所追求的和谐指人与环境、人自身身心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要求人既要适应环境又要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身和谐要求个人要有对自我情绪进行控制的能力也要具有健康稳定向上的心理状态;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要求既可以接纳对方也有能被对方接纳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具有爱人和被爱的能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就要学会懂得接纳他人的“不同”之处,同时要在不同之中求同,要与人和善具有“大爱”之心,才能达到与其他人的和谐。

二、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诚信

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至诚是天人合一的重要含义,也就是说“诚”是中庸之道的基础。五达道、三达德等是中庸之道包括的主要内容。古代社会天下通行的朋友、兄弟、夫妻、父子、君臣等这五种人际关系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达到和谐状态是五达道论述的主要内容;如何从人本身具有的智慧和品德即所谓的智、仁、勇来协调以上五种人际关系是三达德的主要论述。中庸之道的核心范畴是“诚”,诚本身可以视为天道,经过努力和实践达到诚实是人道,诚是天道和人道的有机统一。圣人的本性是诚,他们可以不假思索的得到诚,不用努力就能符合中庸。自主选择善德同时能执着地坚持诚,就是努力践行诚的人。因此诚重视的是人在思想道德和自身修养上要达到的状态,侧重的是人内心的态度。“信”来源于“诚”,指勇于承担自己的义务、信守承诺。“信”是诚的标准和实践依据,“诚”是守信表现出来的品质,因此所谓“诚信”就是言行一致和表里如一。

在普遍的人际关系上中庸之道体现出来的就是“诚信”。中庸之道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诚信”即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心的沟通,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中庸之道提倡的诚,要理解他人、友善交往,做到立己达人,做到天地万物的和谐,做到诚己和诚物的内外一致性。追求自身的完善,最终追求兼善天下。因此,可以说“诚其身而天下诚”是中庸之道倡导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要做到的。

三、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忠恕

儒家中庸之道思想的重要内容还包括“忠恕”,这也是儒家“仁爱”理想实现以及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主要途径。孔子中庸之道中主要观点是“忠恕违道不远”,并且认为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应当从己和人两个角度综合考虑。第一,“尽己之心为忠”,这里“忠”指的是发自内心的忠诚,应当坚守忠、恪守忠。“忠于己”主要体现道德的自律,指在想法付诸实践之前,应当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为他人考虑。“忠”被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的“忠”更加注重对内在行为和想法的规范,是行“仁”的指导原则和方法。第二、“推己及人为恕”,与“忠”相比这里的“恕”主要指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孔子这里认为“恕”是终身奉行的原则,自己所不希望和喜欢的就不要强加于人。“恕”是根据自己内心想法和体验来考虑到他人的想法进而可以推己及人,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点和关键是儒家中庸之道思想中的“忠恕”观点,主要是由于“忠恕”所体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强调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利益共赢和人格平等,这有利于双方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忠恕”的含义并不是对他人一味地姑息迁就、盲目忍受、听之任之,更加侧重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互助关系,指的是你如何待人,人就如何待你,是一种利他和自利相互渗透的道德自律法则,所以这是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相对的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一味地姑息纵容,就成了孔子所说的“德之贼”,而非“忠恕”的精神了。

猜你喜欢
天道中庸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早春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天道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