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艳辉
(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台鱼乡导务小学,河北 保定 072253)
“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其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死读书"的学习方法无益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数学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非识别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因为如此,有必要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少教多学”的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数学的培养重点是让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放在首要位置。第一,小学数学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达成老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性沟通,与此同时,数学课堂上的两大主体——老师和学生两者要共同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第二,数学老师要时刻关注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第三,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在这个时间限制之内充分地将设疑教学方式运用到极致,教师需要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提出设疑的问题,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难免会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这时候要充分地利用学生之间提出的问题与答案来做好引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趣味性问答及时地提出问题,应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因势利导,这样不仅可以成功解决学生的疑问,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
数学老师在日常的基本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更要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当成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学习情景,加强对学生洞察力与创新力的培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拥有一种创新精神,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样才能扎实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才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新课程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识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强调“数学应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生活因素,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给学习材料以丰富的现实背景。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把应用的意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数学课堂学习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之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 支12 元,菊花4 支20 元,百合花5 支40 元,"问:老师想买7 支菊花可只带了30 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可先让学生到操场上拣7 个小石子,然后在画有一个圆圈的桌上反复投掷并记录每次投掷后圈内、外的石子数,从而使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和更新数的组成;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比和比例"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
一般来讲,课堂小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老师通常会问:“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小结并不仅仅是学会了什么,我们要教会学生智慧的去小结,要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画龙点睛”,这样的智慧小结效果肯定好。学生之间交流自身学习的体会,及领悟的学习方法,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课堂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谈学习体会,谈学习方法,谈学习困惑,是必要的。教学就是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
综上所述,“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仅要践行素质教育的课程理念,而且要做好日常的积累,不断地将这种学习方法进行下去,积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