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榆松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贵州 毕节 551700)
初中阶段的数学相较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其难度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逻辑能力要求更高,但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总是注重对教材知识的讲解,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的意识,没有为学生预留互动的空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会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效率。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要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反复的讲解,所以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重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能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无论是从老师教学方面而言,还是从学生学习方面而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十分有必要。
初中数学教学中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对学生的喜好及特点进行了解,基于此来设计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想法,参与到自主求知过程中,不断发散思维。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既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这部分内容时,课初导入阶段,老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老师有一张和教室一面墙大小的一张纸,经过反复的折叠之后,老师发现它越来越高,而且还有不断增高的趋势,你们认为此纸折叠到最后,是否会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他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43 米,认为可能性不大,但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会主动进入到对理论知识的探索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讨论及操作,顺利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为学生后续的活以致用奠基。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所以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学中,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主动利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在引入生活元素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情来合理选择,并且所选择的数量要适中,所运用的时机要精准,这样才可以保障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目的。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生活中的各种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对这些图形观察、对比与分析,对其相同特征进行了解。之后,老师需要根据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了解,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制作轴对称图形中,通过学生的自我认知加上动手操作,学生可以对轴对称图形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实现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目的。相信在这样的初中数学教学背景下,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及能力会得到不断提升。再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时,当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后,老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生活问题,如一个门框的长是2 厘米,宽是1 厘米,现有一块长3 厘米,宽2.2 厘米的长方形薄木板,是否能够从此门框通过?有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好?此问题的生活性较强,能让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并在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中提出多种方法,对多种方法分析后,会明确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最简单,所用时间也较短。
初中生对于游戏十分感兴趣,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入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时发散思维,轻松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内化,这样的游戏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数学性学习主动性的不断提升。比如在学习《有理数》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就可以设计如下游戏,课件展示黄色的雨伞、绿色的衣服、黄色的凳子、绿色的黄瓜、黄色的箱子、绿色的橡皮等图片,向学生设问:你能快速将如下物品分类吗?有哪些分类方法?是否能在原有分类的基础上,继续分类得到黄颜色的物品?在参与游戏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更高,自然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老师要善于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的方式进行呈现,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而在形象展示过程中,动手操作活动的运用十分必要,也十分的有效,最关键的是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去感受图形变换的趣味性,营造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不断的内化。比如在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个可以拉伸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让学生对教具进行拉动,让学生观察其变化,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会发现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关系,体会到图形变换的趣味性和深刻内涵。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老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的年龄、学习及喜好等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全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能力及素养的提升,以及教与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