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花
(河源市源城区公园西小学,广东 河源 517000)
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不同学科教育间的交互性,对于实现其综合素质提升而言是很有必要的。以中小学德育为例,就与心理教育间存在很多吻合性,据此可以积极实现两者间的有机整合。由此积极对于此问题进行探讨,是很有价值的。
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贯彻执行到学生的言行举止中,才能够发挥其效能,因此实际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整合,必须展现出实践性特点。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找准实际切入点,开设整合型实践课程,定期进行这样的课程,增强课内外间的交互性,积极给予学生布置对应的能动性作业。从微观角度讲述,要想达到上述目标,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继而发挥整合型实践课程的积极效能。比如,教师设定“省吾身”活动,鼓励学生每天反思自己当天的言行举止,是否有给别人提供帮助,是否有对别人造成困扰的行为,然后将此事记录在日记中,从德育角度来讲,在于引导学生实现帮助别人能力的提升,意识到在学习生活中要处理好与他人发的关系,营造和谐师生关系,这对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外界产生联系,以正能量视角审视与他人关系,而不是长期玩游戏玩手机,这就使得学生课外活动朝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这样能动性的作业任务,可以使得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教师还需定期选择在此方面做得最好的学生,鼓励其到讲台上去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反思过程,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帮助他人的活动中去,继而进入到理想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格局。
在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形成更加广泛的整合环境,学校领导要意识到两者之间融合的必要性,构建更加多样化的主题活动,使得实际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育氛围朝着更加浓厚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比如献爱心的主题活动中,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去看望孤寡老人,到动物中心去养护流浪狗或流浪猫,去残疾中心与残疾儿童进行接触,组织向这些地区捐献自己的书籍,衣服等,在这样的捐献活动中,使得中小学生对于生活产生更加积极的情绪,意识到自己当前生活学习的一切都是值得去珍惜的,相比较他们,自己已经是幸运儿,因此需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去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接触过程中,中小学生会对于弱势群体产生爱护之心,继而能够锻炼其爱心,使得其能够以保持一颗爱心而去生活和学习,这也是引导中小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积极引导,在实际活动之后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讲述出自己的感受,增强彼此之间的交互,确保实际的深入体验可以进入到更加理想的状态,由此使得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效益得到更加全面地发挥。除了需要在全校开展主题活动之外,还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对应主题活动,此时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对于主题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由此才能够确保实际主题活动的效能得以发挥,实际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价值才能够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中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言行举止中可能存在违背道德或者不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此时教师就应该懂得积极去观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素材,在此基础上引导实际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朝着更加针对性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关注学生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将其作为实际整合的契机,在此基础上引导实际的整合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比如部分中小学生存在对人比较冷漠,在与长辈或者父母进行沟通的时候,存在不在乎或者不尊敬的情况,这种行为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就可能对于学生的正常社交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继而采取对应的措施去进行改善和调整。在了解到这样的学情之后,教师积极对于这种情况进行归结,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之后,决定采取对应的措施去改善和调整:反面教材现场演绎法,让对应学生扮演长辈或者老师,选择对应的对话情境,教师扮演对应冷漠的学生,长辈礼貌性的询问学生,最近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学生回答,跟你没关系,教师询问学生对应问题,学生没有理会老师,就走开了。在学生演绎之后,鼓励对应的学生去思考自己是否在平时存在这样的行为,这样行为给人的感觉很不好,是对于老师或者长辈不尊重的体现,如果这样的行为长期发展下去,就可能使得自身的社交能力不断下降,继而影响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是角色互换的演绎,学生对于那种不被人理睬的感觉是比较深刻的,此时也就可以进入到主动反思的状态,然后慢慢改变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继而进入到更加理想的性格状态。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德育与心理教育之间融合的过程中,要懂得寻找实际的切合点,并且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优化设计,还需要积极将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作为基本素材,确保能朝着针对性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尽可能地去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学生家长的配合,由此形成更加全面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顺利地进入到实际的可持续教育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