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县思源实验学校,江西 赣州 342100)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大多数知识点都与一定生活相关联,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情境出发,利用自身经验或经历去解决课本上的数学问题,学生会对数学知识产生全新理解,并且通过学习,对未来的数学知识也可以做一个良好的基础。数学的学习对小学生的思维有很大提高作用,所以将数学列为基础性学科。长时间以来,小学教育中数学学科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老师家长和学生自身都很重视的学科。但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传统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满足教育的需求和标准了,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无限可能性的特点。因此,情境教学应运而生。可能情境教学现在还不太完善,还在发展阶段,但是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向和有效的情境创建等问题的探究尤为重要。
相关研究表明,人的左脑控制逻辑思维,而右脑控制形象思维。从生理的角度,6-12 岁的小学生右脑较左脑更为发达。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图像、某个具体的情境相对于抽象的数字公式来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小学生观察能力较强,喜欢趣味性较强的东西。而数学课本上的公式、习题较为枯燥、乏味[1]。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将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化能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串联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新课标强调:小学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数学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推理和演绎能力。同时,能够运用基本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难看出,新课标强调学生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单靠记忆公式、解题技巧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物体的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的认识有了一定的表象层面,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位老师在一年级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作为老师一定要注意问题的真实性,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综上所述,数学是一门理论性知识较强的学科,尤其在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学生处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的学习能力不高的年级。所以教师对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创设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能帮助小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创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感受数学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达到更深入地理解小学数学知识的目的。归根结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