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慈山学校,福建 泉州 362400)
小组协作是一种以生生合作作为主要理念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强调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与法治课以往的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直接灌输,这样会让初中生很多时候难以理解,思维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将小组协作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中,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很多教师为了顺应当下的时代趋势,将小组协作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中。将道德与法治这个专题用小组的形式展开教学[1]。但是教师缺乏小组协作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的小组协作缺少完整的教学体制以及指导方式,让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安排初中生进行讨论后,还是按照原本的方案进行授课,为初中生灌输知识点,并未将小组协作的实际优势发挥出来,也没有对初中生的探讨结果展开合理评价,让小组协作非常形式化。
对道德与法治课展开学习,注重初中生情感的培养,教师要让初中生对权利以及义务形成正确的意识和价值观。这部分的教学,需要教师为初中生准备好案例[2]。然后让初中生对案例展开阅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小组协作中进行探讨和研究,最终得到大家都认可的观点。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个过程的精髓,而是探讨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让初中生难以调动起兴趣,最终虽然得到了结果,但是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很多教师引入的案例是非常陈旧的,无法将初中生的兴趣充分调动。
小组协作是新型的教学手段,借助小组协作,初中生的发言代表的是小组的想法,然而很多时候,初中生的发言是从自己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回答,这些想法是一个人思考的成果,无法将小组的意见体现出来,教师在对初中生的小组协作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会对小组代表进行表扬,对小组内其他的成员,会造成一定的打击,让小组无法体现出足够的凝聚力,教师的评价不合理,导致初中生对小组协作出现错误的定位,导致了个人为中心的发展,教师也没有对小组协作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没有对组内成员的状态进行关注。
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小组协作之前,教师要结合自己对本班学生情况的了解,对小组的成员展开合理分配。一些平日里表现十分活跃的初中生,要分配给不同的小组[3]。一些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性格十分平稳,发言不是十分积极,甚至一些内向的初中生,也要分开在不同的小组。这样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每个小组的成员性格是不同的,让初中生可以有相互学习的机会,与性格不同的人交往,促进优势互补。在一个小组内需要设置好组长,并对组员进行集合,可以让课堂的时间得到节约,另外是让课堂的秩序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维护。为了最大程度上让学生的积极性更高,需要让每个初中生都在小组内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将道德与法治课分成几个板块,小组内的成员都有自己负责的任务和板块。
小组协作可以最大程度上将初中生的探讨兴趣激发出来,而教师则是要选择初中生感兴趣的一些案例,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中,让初中生围绕着任务进行探讨。教师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对一些有着丰富的议题,符合当下社会形势的案例进行选择,然后作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讨论议题。比如“老人摔倒扶不扶”、“共享单车”等,这些问题都是在当下社会人们十分关注的,与初中生的生活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让初中生展开探讨,形成小组内统一的看法。在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思考的时候,初中生难免会出现不同的意见,这些问题本身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存在,教师要尊重每个初中生的想法,小组内的探讨也是要集思广益,在组长的组织下,小组内的成员做好分工合作,得到一致性的结果。这是初中生对一些道德与法治课内容的深入分析过程,让初中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在学习知识点的基础上,也是对日常的行为,提供良好的参照,让初中生进入到深入思考的状态中。
在开放性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引导,对于初中生的各类问题,教师要适当进行指导,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营造出积极良好的氛围,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初中生进行小组协作探讨,教师也要加入进来,进入到初中生的群体中,对每个小组的探讨方式进行了解,在初中生遇到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要对初中生的思路进行适当引导,让初中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教师对小组协作的成果展开评价,是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不是对某个人,成员为小组协作贡献多的情况下,教师要进行表扬,给予适当的肯定,这对初中生的积极思考有重要意义的。另外是教师要将评价主体让给初中生,初中生可以在组内展开相互评价以及自我评价,从而让初中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别人的长处,积极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式,提升自身在小组协作中的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结论:总之,在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中,小组协作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要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中小组协作的开展,进行合理分组以及分工明确,让初中生在小组协作中不断提升和进步,尊重初中生在小组协作中的主体性,让初中生可以自由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