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策略研究

2020-12-08 16:20:52
魅力中国 2020年18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笔者文学

(山西省翼城中学校,山西 临汾 043500)

欣赏和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既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对世界与人生拥有更多的思考,从而提升其文学涵养与德行品质;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与文字艺术的优雅和高洁,从而获得更好的写作技巧与表达能力,这就充分表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鉴赏课有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而随着现代素质教育体系的不断健全,新课程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这需要语文教师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文学作品鉴赏课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情感,建立和塑造正确的三观。

一、夯实基础 加强阅读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鉴赏

文学鉴赏与普通文章的阅读不同,需要学生用心体验与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巧妙的环节设计或语言指引,让学生产生思考的主动性,由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与共鸣,达到深刻体验的效果。

以《荷塘月色》一课为例,这是朱自清著名的散文,看似写景,实则表达了其对于现实不满,而渴望自由的复杂情感,因此在实际赏析时,笔者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会。例如在“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一句中,有学生就主动表述了自己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清晨或傍晚时分,薄雾由淡变浓,再逐渐散去的过程十分缓慢,空气湿润,气氛静雅,仿佛心里生出一股淡淡的忧愁。他的这种生活经验,刚好契合了作者当时的情感,这不仅让他更容易理解作者表达的意象,同时也促进了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从作品本身出发,引导学生思考

文学是一种以文字为基础的艺术,在美术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留白”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出现,这就是作者给予读者的未知空间,而读者也恰恰就会在此地展开想象与联想,既会对后续情节产生强烈的期待,又想着迫切验证自己的猜想与观点,从而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本身的特性,诱导学生欣赏和思考的积极性。

以《陈情表》一文为例,李密一开篇便介绍了自己年幼时期与祖母二人的悲惨生活,但是并没有细致讲述完毕,便直接跳跃至“察孝廉”,很多学生就会思考,其祖母的病后来如何了?抱着这样的心情,学生们的阅读情绪就会高涨,直到后面读到“终余年”,学生们才理解,作者其实是先尽孝,后报国,当学生们理解了这一内容之后,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二、注重复习 比较阅读

学生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尤其在接触新内容时,其印象的深度很难达到更高的程度,因此教师就可以选择“复习+比较”的方式,开展文学作品的赏析课。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复习旧知识,通过二者之间的联系,既加深了新内容的印象,又促进了旧知识的温习。

以《祝福》一文为例,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是别具一格的,其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而独立的特色,因此在学习本文时,笔者就借助《故乡》、《孔乙己》和《阿Q 正传》三部小说中闰土、孔乙己以及阿Q 三个人物,通过分析他们与祥林嫂、鲁四老爷的人物性格与差异,学生们就能够清晰地辨别这些人物的特征,进而能够记忆起这几篇小说的内容,同时还会发现,鲁迅塑造这些角色正式在揭示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病态现象以及病态思想,这既警示了当时的人们,又能够让现代的学生们从中体会那个年代的昏暗与落后,从而增强阅读理解,获得文学作品中更深刻的内涵。

三、深入学习 互帮互助

要想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鉴赏文学作品,教师还可以采取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挖掘文学深层思想与内涵的能力,让学生的个性思想与自我表达拥有了更宽广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诱导学生产生疑惑,在学生们难以独自解决的情形下,让他们结成小组的形式,通过讨论与分析,互相说服之后形成小组意见,然后再由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们的结论更加完整与深刻。在此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指引和切入点,避免学生在原地踏步;同时也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为学生的自主发挥开放空间。

以《项链》一文为例,关于马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学生们提出了两种意见,一方面认为其诚信且坚强,另一方面则认为她爱慕虚荣,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一人物,笔者在教学中就将该问题设置为小组讨论的主题,让学生们展开评析,确认其人物的真实形象,并且找到文中的理论依据。学生们通过合作探讨,最终发现马蒂尔德其实以一个复杂的形象,她既爱慕虚荣,但也有诚实坚强的一面,这样的性格和形象才更贴近于真实。

四、情景创设 增强趣味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推进,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内容丰富而形象的文学作品鉴赏课。一般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表现能力,塑造与文学作品向对应的情景,由此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验,从而让文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留下画面感。

以话剧《雷雨》为例,笔者在鉴赏课前,就利用其话剧作品的影视片段作为导入,在这样的情景下,所有学生都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的剧情走向,而笔者这时却停止了视频内容,并随之开启正式的鉴赏课程,学生们的迫切心情随即转嫁到了书本和文字之中,因而整节课的阅读效果十分良好。而在课程完结后,笔者还共同与学生观赏了这部话剧,再次深化了学生对这部话剧作品的理解,让学生有所新的感悟。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文学作品鉴赏课程是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发现文学之美,获得人生启迪,因此教师就应当掌握全面的教学改革措施,做好教学的引导与设计工作,为学生创建更加优质的鉴赏课程环境,让学生真正读懂文学作品的价值,获取其精华和内涵。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笔者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海峡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 15:09:21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