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向华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泥塑造型是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通过黏土、硅胶、泥塑等多种常用材料,对形象进行塑造。近年来,在高校的各类美术专业中,泥塑造型的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尝试引入,这既是与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结合,也是对各大美术专业教学形式的丰富。艺用解剖课程,是美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都是必修,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引入泥塑造型方式,可以更好的由内而外,由静转动地展示人的骨骼和肌肉等研究对象,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人体之构成,运动之规律,为人体艺术作品的创造提供支持和帮助。
艺用解剖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和生僻词汇,理解和记忆的难度高,因此如何激发学生上课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该课程最大的难点和亟需破解的难题。一般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需花较多时间进行板书和绘图,限于每节课课时有限,教学推进缓慢、效率低,学生学习感到晦涩难懂,效果差。在教具方面,多使用人体解剖模型、幻灯片、人体挂图等辅助教具。这门课的基础是让学生掌握人体的结构,但不仅限于此,它还需要学生更加全面的吃透人体结构的运动规律,为美学艺术造型的发挥和实践提供基础,这样的教学目的,需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及形象记忆,毕竟学生很难通过平面的、二维的图形展示,去很好的进行三维骨骼肌肉结构的想象。二维的教具表现的只是人体结构,但缺乏生命力,因此这些教具的辅助效用不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加剧了课程难度与学生学懂弄通之间的矛盾,让这门课逐渐超出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有着独特的结构特点及运动规律。艺用解剖区别于医用解剖,前者不仅注重研究骨骼和肌肉的外部特征,更注重对活体的观察,如研究骨骼肌肉在静止和运动时结构对人体外轮廓的影响,或者不同程度的运动表现出的外部特征等。因此,艺用解剖课程不能简单的看作一门自然科学,而是要将其作为体质社会学去研究,它通过研究和感受真实生命的客观变动规律,将人的各种情绪准确地表现出来。而现行的教学模式,注重专业词汇的记忆,侧重基本结构关系的掌握,未能体现生命力和情感的构建。在美术专业中,解剖学不能没有生命的活力,要改变这一现状,革新陈旧的教学模式,丰富单一的教育内容,必然需要新的方式介入。
泥塑造型由来已久,有着充分的实践案例支持和学术理论积累,在理论认知、技艺培训方面具备大量的积淀。对比艺用人体模型的需求,它不需要像医用人体解剖的内容一样详尽,尽量省略一些过于精细的细节,这样正好与泥塑造型技艺是相契合的。泥塑造型通过立体的展现,将人体肌肉模型真实、细腻、多样化地呈现出来,为艺用解剖这门内容较为复杂的课程,提供了较为简约的教学思路和模型。以往美术专业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知识时,主要的渠道就是翻看教科书,多为文字与图片的学习,无实际操作感,没有真实教学的深刻性,在作品的灵感和创作上不能很好地应用知识,泥塑造型在该教学中的应用,完全打破了老旧的学习方法,丰富了研究手段、教学模式,以及为学生创作而搭建的载体,使教学思路、抓手和方法焕然一新,以身临其境的教学体验方式,给予学生更详细、更直观、更深刻的艺用解剖体验,也使得课堂教学有了趣味性和延展性。
观察式教学。使用泥塑作品布置课堂环境,采取课堂场景的特殊设计,帮助学生走进艺用解剖课程场景和氛围,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开展骨骼和肌肉系统学习时,在教室中布置泥塑作品,引入泥塑作品的观察。学生最难处理的就是要在二维的空间里制造出三维的效果,学生很难去建立那种空间意识,很难让一个物体在平面中有体积感。但泥塑是以三维的状态呈现出来,要求“面面俱到”。通过泥塑观察训练,有利于从多面深刻了解对象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态存在于这个现实空间,从而建立更高层次的空间意识。
代入式教学。通过课堂环节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泥塑制作。例如,利用泥塑造型解决对形体理解偏差的问题。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很直观去记住并了解每个形体结构的构造与特征,很难通过现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全面的理解人体构成、结构等关系。仅仅是纸上的单一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感觉理解起来有些吃力,泥塑训练就是一个很好的立体的、多元化的、全面的训练方法。
实践式教学。由美术专业或者学院与社会机构搭建有效的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到泥塑学校、基地等地方,实地参观研学的机会。通过与泥塑匠人之间的学习沟通,进一步感悟如何学习掌握人体特征,如何为作品注入真实情感。
在二维的环境中,学生很难理解各个立体的结构,不知道每个结构分解开来后是什么样的特点,不知道它们各个面的形态特征,导致学生对于结构的理解不太到位,久而久之便容易使学生产生不严谨的态度,对于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便含糊交代、似是而非。泥塑造型通过实体实物去进行三维立体塑造,能全方位的触摸和感知人体的结构,对三维空间解读更真实充分。所以,把泥塑造型引进该门课程,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思考,将制作泥塑造型的思考模式、逻辑构成方式,迁移到对人体解剖的学习中去,从认识上去掌握造型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一丝不苟的求知精神,可以使教学质量和效率有质的提升。
在传统艺术课程教育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一般只能通过图片和绘画作品进行学习,这种雾里看花式的学习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泥塑造型对虚拟的“人体” 肌肉、骨骼,进行多角度分离式的观察,能够让学生很清楚地感受和理解到人体肌肉、骨骼的运动和形态,是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同时,可以为老师减负,不用再去费力解释人体模型的空间构造,而是由学生完整地浏览和观察。
第一,课堂模式更加生动。教学的目的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找准他们的兴趣点,从而使课堂气氛更融洽,教学过程更顺利。基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使得学生提起兴致,因此,泥塑造型的介入使得该课程能够被较好的推进。艺用解剖课程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围绕具体的、空间性的形象进行剖析和绘制,泥塑造型方式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从而破解了老师讲课的瓶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第二,教学效果更加高效。引入泥塑造型方式,老师的课堂内容更加多元,上课效率明显提高,学生从一节课中获取的感官体验大大提高,从而实现了多个维度的学习,不仅对理论知识能够更加巩固,而且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观看人体结构泥塑模型时,会产生不自觉的互动,激发参与实际操作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在探索中求得真知,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泥塑造型方式引入艺用解剖课程教学,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泥塑和艺用解剖两个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并把泥塑的造型思维应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进一步掌握研究人体解剖的科学方法。所以,将泥塑造型方法引入艺用解剖课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质量,还可以改进、优化、完善课程教学,是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弥补和创新。如果这个方法可以得到高校的大力推广,将有利于艺用解剖课程的改革和美术专业教育模式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