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月
(莲池书院博物馆,河北 保定 071000)
古莲花池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区中心,始建于金元之交的公元1227 年,距今已有近800 年的历史。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直隶总督李卫奉诏在此修建了声明远播的莲池书院。乾隆十年(1745 年),古莲花池被改建为皇帝行宫——莲池行宫(保定府行宫)。乾隆皇帝一生七次巡幸莲池行宫。之后古莲花池为嘉庆、光绪皇帝的行宫和慈禧太后的行宫御苑。[1]它是集园林、书院、行宫三位于一体的具有江南风貌的北方名胜,为我国古代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和风格所在。
直隶总督方观承于乾隆十四年(1749 年)主持对古莲花池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新建,形成了巧夺天工、玲珑精细、规模宏伟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誉。提到古建筑,必然少不了古建筑设计、施工以及彩绘,彩绘是中国独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的一门技艺。
古建筑彩绘是中国古建筑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处古建筑的彩绘美观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体园林建筑的形象。彩画即在古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不仅要美观,而且要具备防水性,使其免遭雨淋日晒受潮。彩绘最主要的功能是通过油漆色彩对建筑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保护好木结构,从而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古建筑彩绘主要绘于皇宫、陵寝、园林、寺庙等建筑,它色彩鲜明、艳丽,可达到豪华、富丽的效果。而普通百姓的宅院,只许可油漆门窗颜色,不准许绘以彩绘,这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力地位、宗法、以及礼教体现,起到为政治服务的作用。
2008 年6 月7 日,建筑彩绘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古建筑彩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经各朝各代,已然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古莲花池园内古建筑众多,彩绘主要分为三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古莲花池历经私家园林、官府园林、书院园林、皇家园林、公众园林,故建筑当中自然绘有和玺彩绘。和玺彩绘属于古建筑彩画等级中的最高级。它图案设计严谨、复杂,一般只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普通古建筑是没有这样高规格的彩绘装饰的。和玺彩绘既表现了先进的绘画技艺,又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清代最高级的彩画。从配色到工艺,和玺彩绘大部分采用沥粉贴金的方法制作。它包括龙和玺、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等几种绘法,其中龙和玺是和玺类的第一等。彩画中的龙又按等级规格分为“真龙、魁龙、草龙”等龙样式。
如“莲池十二景”中的“花南妍北草堂”,即绘以和玺彩绘。梁间用龙纹做装饰,两龙左右相对,两龙头中间有火焰宝珠,构成双龙戏珠画面。所有的龙和其各部位之间的线条贴以金箔,在蓝或绿的底纹上闪闪发光,形成鲜明撞色对比,显示了建筑的金碧辉煌,是和玺彩绘最重要的特征。
此建筑历史上原为两进院,有三排建筑组成,硬山布瓦顶,现为一进院。行宫时期,乾隆皇帝巡幸在此召见直隶官员。因此使用和玺彩绘装饰。
因绘有旋花图案而得名旋子彩绘。标准的旋子花纹为圆形,内外由多层组成,中心圆为花心,也称旋眼,花心周围环以一层或两层花瓣,花瓣之外环绕一圈旋涡状额花纹称为旋子;可以圆润饱满,也可以用流畅的各色线条旋转盘结而成,有时也可画龙凤。可以贴金,也可以馏金。
旋子彩绘主要用于宫殿、寺庙或牌楼中,旋子彩绘在等级上次于和玺彩绘,在构图上有明显区别。这种彩绘使用范围极广,一般官衙、庙宇中都采用,可根据不同需求做得很华丽或很素净。古莲花池园中的正门、牌楼、藏经楼几处建筑均绘有旋子彩绘。
1.古莲花池的正门坐南朝北,朱漆彩绘,为歇山式建筑,三门四楹,深邃庄严。门廊上悬挂大总统徐世昌中华民国十年(1921 年)手书的“古莲花池”匾额,进门后看到的是莲池书院院长张裕钊的手书“莲池书院”匾额。
正门廊檐的彩画即旋子彩画,彰显了古莲花池作为皇家行宫庄严、气派。
2.古莲花池牌楼,三门四柱,高10 米。牌楼置于此,更增加了园景的层叠感,使园林更具有幽深的意境。它是1975 年从保定火神庙移来的。牌楼正面篆书“古莲花池”,背面“莲漪夏滟”,两侧“摇红”、“涤翠”、“霓带”、“霞衣”,是现代书法家黄绮先生的墨宝。
3.“莲池十二景”中的蕊幢精舍座落于茂林修竹之中,有着两重寂籁深邃的庭院。其中有一处名“藏经楼”的古建筑,因其收藏《大清三藏圣教真经》而得名。《乾隆十二景图》记载,藏经楼“内奉大雄教典七千余卷”,由此可以确知该院是园中的佛宇,故也绘旋子彩画。
莲池行宫时期特在此辟佛宇,显现着封建统治者崇佛、尊道的浓厚观念,其更主要的是为了增加园林建筑不同风采,以烘染莲池行宫所体现的蓬莱仙界的意蕴。乾隆皇帝诗曰:“此莲池匪彼莲池,缀景聊观精舍奇。若论顾名思正义,藏经应效郝经为。”[1]这句诗意思是,古莲花池虽不是佛宇圣地,但用蕊幢精舍点缀景点很奇特。
苏式彩绘等级低于前两种。苏式彩画多用在皇家范围和官吏的住宅,或是典雅的江南园林中,一般绘于园林建筑中的楼台亭榭等建筑,是当时最突出的装饰手段。苏式彩绘的画面内容丰富,多彩多姿,展现了江南的风采,包括自然山水、花鸟鱼虫、故事、各式人物等一应俱全,无所不有,题材广泛,画法灵活,为人们所偏爱。古莲花池众多的古建筑是绘以苏式彩绘的,其中濯锦亭、洒然亭、绎堂等建筑均属于苏式彩绘。
1.濯锦亭为四角重檐尖顶、多柱擎托的方亭。西、南两面对着北塘,是夏季纳凉赏荷的好地方。周围柳荫浓蔽,南面临水。据传,园主人乔维忠(元代万户府)的侍女常在濯锦亭边浣纱,在此漂洗织锦能使锦彩鲜润异常。
2.洒然亭在北塘的北岸西端。它为四柱攒尖顶建筑,四面虚敞,有游凳可供游人休憩。洒然亭地势比园内其它建筑略高,南临西塘,西紧邻古莲花池原进水口——一亩泉河,游人至此会有清爽宜人、心情舒畅的感觉,因此命名“洒然”。
3.绎堂坐落在南塘南岸的平地上,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前有抱厦,后有浅廊,为官员观看士兵射箭的地方。清朝是以“马上得天下”建立起来的政权王朝,因此清朝皇帝十分重视骑射技艺等才能。古莲花池行宫时期皇帝常在此观看他的扈从武举射箭、比赛。
中国建筑的彩绘技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迁,更显现出它的样式繁多。它从视觉方面向游客展示了建筑彩绘是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对其加以保护及传承,以免造成彩绘技艺的缺失。它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即使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仍然“风韵犹存”。我们要传承与发扬建筑彩绘文化,把传统文化根植到现代建筑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有内涵,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以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