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泽城 朱昱霖 谈丰华 徐楚一
(1.深圳万科梅沙书院;2.Forest Ridge School of the Sacred Heart;3.深圳博纳国际学校;4.深圳瑞德福国际学校,广东 深圳 518000)
随着社会的变化,深圳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深圳大量的乡村变成城市用地,“城中村”是深圳发展时期的土地制度混合而形成的城市形态。城中村是由于政府对当地农民耕地的大量征用,但土地没有变成国有土地,仍属于农民集体所用,农民用自己的宅基地建房,为了充分利用建筑面积,增加收入,楼房建造低矮密集,和住宅区井井有条的规划有所不同,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特有的现象。“城中村”对深圳城市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田贝村又是深圳城中村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存在。
早在1984 年,田贝村村民决定“自筹、自拆、自建”,将村庄从传统的农村旧居建成了2-3 层的低矮住宅。在2006 年,田贝村进行了第二次自筹、自拆、自建,建成田贝花园。这种独特的社区改造模式引起了我们对田贝村的兴趣,因此,此次调研我们想了解这种村民的凝聚力是否和田贝本身的文化有关联,并且我们已经通过实地访谈的形式了解到了田贝村的文化变迁,其中有三个部分:本土语言、传统食物及节庆习俗、新兴节日。
调研过程中我们一共采访了三位生活在田贝社区的村民。第一位是洪湖社区老人协会的会长黄先生,他以半个本地人的身份给我们介绍了田贝的村庄、节日习俗的变化以及他所经历的下岗潮。在第二次的访谈中,我们采访了土生土长的田贝村村民林阿姨,以及嫁入田贝村的蔡阿姨,通过她们讲述的当地传统节日习俗和近些年兴起的非传统节日,美食和文化习俗,我们了解到了田贝村的文化传统及变迁。
此次调查我们使用了深度访谈法,在与受访者交流时,询问了解了许多田贝的文化和历史,以及一些其中的习俗。经过受访者允许后,我们还在访谈过程中录制了视频,便于后期查漏补缺。访谈过程中,为了便于理解被采访者所描述的几个社区活动的地点,我们还通过绘制地图的方式,更加详细地记录了田贝社区的几个重要地点。
通过两次田野调查,我们组从来自外地的社区老年协会会长以及土生土长的老阿姨那里了解到了很多关于田贝的文化和历史。我们发现田贝村其实是客家文化和围头文化的一个结合体,其中甚至有两种对当地文化习俗不同的见解。我们对比了老阿姨的说法和黄先生的说法,总结出了过去和现在的美食、语言以及节日上很多过去和现在的差异。
围头话是香港新界和深圳原居民的方言,属粤语莞宝片,接近东莞话,与广州话大致相通。说莞宝粤语的是围头人,围头人即“本地人”,是最早来到深圳和香港的主人。但是随着时代的迁移,田贝村人开始不再说原始的围头话,反而以白话①甚至是普通话为主。相较之下白话较为通俗易听懂,而围头话较“方圆”,较原始晦涩,难听懂。
田贝村保留了围头话歌谣,在不同的仪式场合上会唱不同的特定歌谣。再过去的婚嫁仪式上,女儿出嫁时要哭并唱特定的悲伤歌谣。这由于旧时女儿出嫁后就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回娘家,且婚嫁多由父母决定,在出嫁前并不认识新婚丈夫,连长相也未见过。若家里有长者去世,也会唱特定“哭谣”以表示对逝者的不舍,而逝者的女儿和儿媳在唱歌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当了今天,已经较少保留这一歌谣习俗,这也与现代婚嫁方式的变化不无关系。
1.当地特色食物
(1)大盆菜:大盆菜起源于南宋末年,是当地村民为招待宋帝而准备的,但由于时间仓促,客家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找大量器皿装菜,因此决定用一个大木盆装菜肴,从而有了今日的大盆菜。大盆菜通常用于庆祝节日,在2007 年以前,重阳节拜山回来的人们都会会聚在宗祠中吃盆菜。村庄中的长老会组织村民聚在祠堂中,商议村庄未来的发展,讨论家规,一起吃团圆饭,从而让居民互相增进友好关系。大盆菜的食材包括新鲜猪肉,粉丝,鱿鱼,虾米等,通常是较容易获得的食材。由于2007年田贝村的第一次拆建,祠堂被改造成新的居民区,至此以后每逢过年过节,居民会在大榕树广场摆上100 多桌佳肴,在两棵四百年历史的榕树下围坐在一起吃大盆菜。
大盆菜在客家人的传统寓意为发财大盆菜。大盆菜中会汇聚海陆空食材,顾名思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分别做好放在一个大盆子里,让食材融合出一种特有的滋味。其中的菜各有寓意;扣肉意为“扣财”(扣肉在做的时候需要把菜倒扣过来);芋头的寓意是“生男孩”(古时候男性地位比女性高),蚝豉意为有好事(其粤语发音类似普通话的“好事”),鲍鱼为元宝(鲍鱼形似元宝),发菜为发财(谐音)。
(2)米饼:先将花生和米炒熟,再将它们泡在水中,搅匀后煮成胶状,再用磨具碾磨成饼状,就成了最终的米饼。米饼一般是在冬至前就开始准备,整个过程持续一个多月,做好后通常能保存2 至3 个月,保存到过年再食用在时间上是绰绰有余的。
2.元宵节的传统食物
汤圆:元宵节甜点——汤圆。汤圆乃是任何地区都会在元宵节食用的一种经典甜点,而田贝村更是将其口味改变成更适合现代人口味的咸味,贴近年轻人的口味。这种口味的汤圆外面有鱿鱼、虾米和芹菜包裹一起煮,汤圆内部没有馅,这样使其不会太咸腻,人们愿意吃得更多。
3.清明节的传统食物
清明仔:“清明仔”是一种清明节时制作的传统糕点,在其它地方也被称为“糍粑”,但在客家人或者围头人中也被叫做“板”(谐音)。它是由一种叫“鸡屎藤”的草本植物当作叶片,其上放着由花生、葱、盐混合碾碎后碾磨成的团状物。
4.婚嫁习俗的传统食物
过大礼:新郎迎娶妻子过门,男方必须送彩礼,因为过去比较清贫,彩礼不一定要送礼金,而食物成为了重中之重,其中便包含许多大盆菜中也有的菜样:喜饼、蚝豉、发菜、腊肠、猪肉、虾米、鱿鱼、粉丝等。
除了田贝村传统节日的保留,社区也因五湖四海人群的到来,产生新的文化交融。许多新兴节日随之而起,成为了社区里的“新节日”、“新民俗”。
荷花节:因为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翩翩君子的形象,因此洪湖社区在每年五月至六月都会举办荷花节,并且在每年荷花节都会举行许多与荷花相关的活动如荷花书画展,摄影展,表演等等,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市民了解到中国荷花这一文化瑰宝传承中国美。而且洪湖公园为了一些特殊人士(行动不便者)会组织他们去公园赏荷花,开茶话会,增进彼此的感情,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成互助互爱的良好社会氛围。
社区邻里节:社区邻里皆源自于2003 年的下岗潮,田贝社区为了安置这些下岗的工人成立了社区老人协会和老人学校使老人们的生活丰富起来。2007 年开始,田贝社区每年都会举办社区邻里节来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社区邻里节会在洪湖广场及大榕树广场开展,节日里有社区举办的歌舞表演,包括一些粤曲沙、舞蹈、歌唱、布贴画展示,摊位游戏等。
全文较为重点描述了田贝村美食及传统节庆习俗这一部分,而从美食和节庆习俗的变化,我们看到了生活水平的改善、社会环境变化在普通人家日常生活中的呈现。也通过深入探究,了解到田贝村村民对文化习俗的热忱及传统宗祠文化的保留。尽管在今天,祠堂不复存在,但在村中古树的荫庇下,全村村民每年齐聚一堂、共论发展的传统依旧,田贝村的文化凝聚力也在这些过程中逐年稳固。此外,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随着外来人口的迁入,田贝村有了新的文化融合,也因社区公共活动的逐步活跃,有了新的节日、新的民俗。
对于传统文化的变迁,我们试图通过实地探访去了解本地文化如何随时代变化的变化。但我们仍未能通过本次调研详尽得知为何会这些变化会出现,又是哪些原因引起了这些变化呢?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与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