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艳丽 孙睿嘉
(1 双鸭山技师学院,黑龙江 双鸭山 155100;2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力者和建功人,更需要发扬包括东北抗联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就显得更有必要。
在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在极端艰苦环境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14 年的持久的英勇顽强的斗争,抗联英雄用鲜血、智慧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创新和丰富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东北抗联英雄们在长达14 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东北抗联精神,其主要内涵是:面对国破家亡,不屈不挠,忠贞救国,保卫家园的爱国情怀。面对残暴强敌,英勇顽强,永不屈服,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面对生死抉择,勇于献身,血战到底,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面对恶劣环境,不畏艰险,无所畏惧,艰苦奋斗的必胜信心。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气贯长虹的英雄诗史和华彩乐章,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现,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双百年”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为了保卫东北的肥沃黑土,为了守护祖国不受侵犯,东北抗联英雄们决绝的奔赴战场,英勇杀敌,顽强战斗,坚定不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惧牺牲。14 年的浴血奋战,献出的是英雄们的热血生命,收获的是祖国的安定统一。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杨靖宇将军以树皮棉絮为食,在冰天雪地中战斗到最后一秒;赵尚志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仍然绝不松口,严守党的机密;陈翰章指挥双眼被敌人挖出仍不投降,直至牺牲;巾帼英雄赵一曼被严刑逼供,最终英勇就义……无数的英雄还没有来得及留下姓名就为国捐躯,无数的英雄还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就抱憾而去,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永远在世间留存,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他们完美展示了不惧牺牲、为国而战的英雄气概。
(一)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实践育人教学。2019 年4 月成立思政实践社团,并开展了题为“重走抗联之路,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同学们庄严地唱红歌、思政教师实地讲述七星峰抗联史实、为烈士默哀、为烈士敬献花篮、重温入团誓词的方式,向革命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牢记英雄志向,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其次还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或“主阵地”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的作用。在这门课的教学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任课教师就要讲清东北抗联的建立。要说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立即发出武装抗日的号召和指示,一方面组织建立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一方面派干部到自发抗日的义勇军部队中去工作。要说明东北抗日义勇军虽然是自发的抗日武装,但这些部队违抗了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实际上是响应了共产党的武装抗日号召,并且部队中一般都有共产党人的工作,或得到共产党的支持,因此是中国共产党“协助之下”1034的抗日部队,其中有些部队后来成为东北抗联的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理解抗联精神,任课教师可以在讲东北抗联这个内容的前一次课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东北抗联的文章和书籍,然后在讲这个内容时让学生对抗联精神进行概括和说明,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任课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对东北抗联精神做出明确的概括,并结合东北抗联的斗争环境、斗争事迹加以生动深刻的说明,并辅之以精心制作的课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更自觉地发扬东北抗联精神,任课教师在讲完这个内容后可以布置一次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可以是感想性的文章,也可以是纪念性、歌颂性的诗词。任课教师在评完作业之后,可选择一些优秀的作业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或朗诵,使全体同学再感受一次东北抗联精神,再接受一次东北抗联精神的教育。
(三)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扩展学生了解东北抗联的渠道。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如何利用新媒体,更及时、更快捷、更广泛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包括宣传东北抗联的事迹,已成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的一种重要形式。要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制作一批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页,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东北抗联精神的宣传。要组织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利用QQ 群和微信朋友圈,相互传递有关东北抗联的信息,同时进行见解和感想的交流。也可以开展创新性的网络活动,如在网上征集东北抗联故事,征集歌颂东北抗联精神的诗词或其他文艺作品,然后在网页上集中宣传。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对有关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或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宣传东北抗联精神的积极性,也在这种宣传过程中扩大了对东北抗联事迹的了解,加深了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认识。
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但精神是万古长存的,永远是我国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的一部分,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望的力量,对于加强我国新时代的有志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