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超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西满革命烈士陵园,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引言:纪念馆的宣教工作是发挥纪念馆的教育意义和提升爱国教育情怀的关键环节,也是精神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创新融合,不仅要做好传统爱国精神的传承,还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使宣教工作更加的深入人心,进而将革命纪念馆的外在和内在资源进行有效运用。
目前看来,我国的纪念馆发展进程中人员和资金都存在匮乏的现象。一方面,从人员管理的角度。大部分纪念馆在宣教活动方面没有设置专人,而是由其他业务人员兼管,这导致业务开展不对口,专业技能不熟练,使纪念馆的相关活动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各项措施的不完善、影响力低,所以政府部门的关注度也不断下降,致使资金断流的现象发生,从而影响到了展品的维护、宣讲设备的购置等,使纪念馆的日常经营难上加难[1]。
因图片反应的信息比较多且直观,所以多数纪念馆的陈列都是以图片展示为主要形式,宣讲工作也是围绕图片开展的,通过对展陈图片内容的讲解和对图片历史背景的延伸,来丰富宣讲活动。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宣讲人对展陈图片的了解不够深入,而且平时也没有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做好相关的背景知识挖掘,所以造成了宣教过程过于肤浅的现象发生。不仅历史的原貌没有被反映出来,而且久而久之,对于图片的挖掘工作就更加难以开展了。
纪念馆接纳的参观人员年龄分布多样化、教育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纪念馆在开展宣教工作时也要进行差异化和个性化分析,力争针对具体的人群采用相应的宣讲风格和语速,以加强参观人群对纪念馆主题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服务质量。但很多纪念馆目前的讲解工作都千篇一律,甚至照本宣科,毫无历史带入感可言,无法和观众建立有效的沟通,进而造成整体的宣教过程比较枯燥,效果不佳。
传统的纪念馆宣传平台只是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介进行广告式的宣传。而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上述的宣传方式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有较大的限制,甚至已经很难起到好的宣传效果,也很难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力,因此必须加以突破,彻底改变发展模式。
为了让纪念馆宣教工作开展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做好任务分解,避免宣教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宣教活动得以切实、有序、有效的开展。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纪念馆的社会职能有所弱化,相关工作人员对纪念馆的宣教工作重视程度也逐步降低,进而影响了纪念馆工作的稳步发展。实际上,纪念馆的社会教育职能非常关键,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讲解,将历史的画面再次呈现出来,切实感受到爱国主义形象的具体表现,加强历史与现代的联系。因此,必须对纪念馆的宣教工作加以重视,充分利用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并细化宣教部门的相关职责,从强化专业宣讲人员培训、加大政府扶持资金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纪念馆社会职能[2]。
纪念馆宣教业务的开展离不开对有关学术的深入研究。为保证工作人员能够针对图片展开深度讲解和“无死角”介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建设:首先,讲解人员要发挥出精神文明传播的重要作用,立足自身岗位,加强特定历史时期和纪念馆相关文化的学习,并灵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满足观众的求知需求。其次,注意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例如,图片检索技术和电子资料阅览器等辅助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图片背景文化的宣讲速度,同时可以为个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最后,定期举办纪念馆文化研讨会。可以通过每周一次或者每月一次的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和兄弟部门的同事对历史文化知识进行讨论学习,以营造学术氛围,为宣教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为增强观众的体验感,首先要将宣教对象进行大致定位,并选定好讲解词,让观众便于接受。例如对于小学生群体,要避免高深词语的应用,比如我们在说道“据相关资料披露”时就要转换词语,说成“根据相关资料报道”,以便于小学生能够理解。然后,要突出宣教重点,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比如在讲解具体历史事件时,讲解员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让观众发表意见,参与到宣教活动之中,从而缓解说教式讲解的枯燥性。最后,美化宣教语言,提高感染力。良好的个人情感表达不仅可以使讲解工作更生动,而且能够触动人的内心,产生共鸣,进而达到整体的宣教效果。
结论:对纪念馆宣教工作创新与发展进行分析,要以对革命文化教育宣传和时代需求为出发点,同时也要求纪念馆工作人员掌握多元化的宣教手段,对宣教活动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提升纪念馆的影响力,为我国的优良文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