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创新研究

2020-12-08 15:18:34张新薇
魅力中国 2020年41期

张新薇

(武汉东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一、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概述

当前,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引人关注,大数据的应用深入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具有value、volume、variety、velocity、veracity 五个特质,大量的数据蕴藏大量的信息,给人类的学习研究和发现创造一个广阔空间。大数据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研等各个领域都可以得到应用。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可以朝向转变思维、优化载体、革新方法等方面发展,大数据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新的可能。

大数据时代,新媒体传播兴起,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更加复杂、多元。在此影响下,学生感知世界的途径发生变化。这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冲击,高校思政工作亟待改革创新。并且,国家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运行。因此,高校思政工作应该顺应发展潮流,主动迎接挑战,不辜负国家和党中央赋予的时代使命。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大数据复杂多样,存在信息安全问题

大数据意味着大量信息,“如何完成对大量信息的处理、分析、整合等”成为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新技术难题。主流网站、社交媒体、论坛等信息混杂,各个渠道的信息呈现又各不相同,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并存、融合。在此情况下,高校思政工作必须提高大数据技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不受虚假信息的影响,准确提炼有效信息。

实际上,大数据带来更高的信息泄露风险。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家庭情况、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信息没有保护,很容易泄露隐私造成伤害;并且,大数据的共享性可能导致侵权,高校思政工作者和学生在大多难以分辨信息的合规性。信息安全无疑是高校思政工作需要格外注重的一个点,保护学生隐私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

(二)思政工作方式单调,存在传统思维问题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展开需要运用大数据思维。但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缺乏创新,也缺少专业人才,没有足够的数据分析和专业技能,不足以支持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创新。高校思政工作者多还秉持传统的教育观念,没有大数据理论支撑,没有大数据技术支持,很难开展相关工作。高校思政工作想要接入大数据,必须从人才层面开始进行变革。

高校思政工作很难突破课程本身的局限性,即内容晦涩难懂,形式缺乏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没有大数据支持,难以纠正相关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中,片面不够宏观的问题;并且,无法监管高校思政工作的资金投放,难以真正的改变课程单一无趣的情况。高校思政工作的陈旧性制约大数据思维的发展,大多数工作者思维僵化,很难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创新

(一)树立大数据思维意识

传统的思政工作主要集在知识框架的建设,以达到整合、贯通的目的。但是,大数据时代给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促使高校和相关工作者树立大数据思维意识,对传统的思政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受大数据影响,思政知识的边界更广阔,大量联想式、碎片化的内容充斥在思政教育中。在此情况下,思政工作者应该在大数据思维意识基础上,挖掘学生兴趣点,因材施教,构建动态体系。

大数据思维意识的关键在于以此思考问题,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实践,达到工作数据化的效果。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时刻注意学生变化,建立学生个人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数据分类、混总。这样最终可以达成多维度的数据信息识别和验证,建立广泛全面的学生数据平台,从而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更好的引导学生的思政学习。

(二)构建现实与虚拟桥梁

大数据对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便利,有助于相关工作者更好的展开工作。比如,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采用无纸化的信息教学和考试,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大数据清楚地展现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短板和问题,并且无纸化考试可以显示学生的解题时间和正确率,这些都帮助思政工作者有针对性的教学,切实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高校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学生,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其生活、学习的环境数据进行辅助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降低负面影响。大数据不仅可以在思政工作上应用,还可以改进教育模式和资源分配。高校应该积极提高大数据技术,做到在不侵犯学生隐私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在大数据角度上为其提供健康的思维和思政教育。

(三)建设大数据人才队伍

只有推动建设大数据人才队伍,才能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持续发展。高校可以集合学校各部门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建设高素质的大数据人才队伍;高校可以开展大数据培训活动,比如邀请大数据领域专家、教授进行宣讲,营造大数据学习氛围,培养人才队伍自觉学习的能力;高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汲取相关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对大数据人才队伍的指导和支持。

结语

近些年,高校对大数据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发展,已在学生三观、思想引导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互联网的隐秘性使人更容易展现真实的一面,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看法,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思政教育,促进其形成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并且,通过分析大数据,更容易发现一些深层教育问题,有利于推动包括思政工作在内的整个教育领域发展和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