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伟 郑小雪
(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在“17+1 合作”、“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形成了稳定多维的交流渠道,双方文化往来进入历史活跃期。如今,中国发展迅猛,日新月异,刺激着中东欧青年学子前来探索学习。虽然在人文合作与交流中双方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但最能彰显中国文化魅力的中国文学在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力却不尽人意。在此背景下,与其说中国文学面临着“走出去”的困境,不如说中国文学面临着无法“走进去”的尴尬。
“在我的课上我曾经说过,如果到中国的校园提问海明威是谁,每一个学生都知道;但是如果到美国校园提问鲁迅是谁,没有一个学生知道。”[1]这是著名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家白睿文在接受采访时所言,笔者对此深有同感。赴俄任教对外汉语教师时,曾提问俄罗斯大学生,所了解的中国作家,多数学生给出的答案仍是李白等中国古代诗人;而在中国,契诃夫的多篇短篇小说曾进入中国人教版中语文教材。可见,西方文学在传播力、影响力方面远远强势于中国文学。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社会学家费孝通就曾提出过“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理论。差序格局,就是人际关系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由石子向外荡出圈圈波纹,即以本人为中心,社会关系层层外推,越向外关系越远,不同的个体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当今中国,人际关系仍呈“差序格局”。而“团体格局”是指,人际关系像一捆捆扎起来的木柴,每个人位置平等,与团体的关系也相同,为保证团体的有机性,个人要自觉遵守一些契约。当前西方社会呈现出的就是“团体格局”。
此外,中国属于具有“高语境传播”特征国家。高语境传播的特征是沟通中较少信息通过明确的语言编码表达,而较多的信息依赖于语境。中国人普遍不倾向情感的直接表达,而偏好用委婉的表达方式。而中东欧国家大多属于“低语境传播”国家,强调的是传播者表述信息的准确度,倾向于直言不讳的表达。高低语境的不同,在中西方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这些文化认知、社会结构、语言传播上差异导致中国文学“走进去”时难以被欧洲世界接受。由此可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消除中西方之间的文化隔阂,是中东欧各国理解中国文学的关键。
讲好中国故事,需首先突破“语言瓶颈”……借用麦家的话:翻译家可以说是作家的再生父母。[2]由此可见,翻译对于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意义。“译者应谙熟至少两种语言:源语与译入语,后者最好是其母语。”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将作者传达的信息编译为另外一种语言代码,还应考虑语言习惯、文化背景,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作者原意,这就需要译者具有良好的母语和外语的水平。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主张以母语作为译入语进行翻译,这样可以使译者选用母语中地道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文学作品的传播度和接受度。
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搭建的人文交流合作平台中不乏校级合作,通过双方青年学生的交流,实现文化互学互鉴。双方高校间还可以开展广泛的合作办学、建设孔子学院,向中东欧国家宣传优秀的中国文化,消除文化隔阂,让越来越多外国人对今天的中国更加了解、更能理解。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应改变以往单纯依赖外国翻译家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而更应该注重构建中外译者的合作机制。此机制的建立与前文提到的“搭建交流平台、开展校级合作”相得益彰,能更好地宣传中国文学。
自2012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中国文学在海外打开了“新天地”,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上拥有了更多更好的宣传渠道。未来应进一步丰富中国文学对外宣传途径,如:积极参与和承办国际书展,利用影视传媒渠道,完善出版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保护出版商的合法权益,保护文学作品版权等。
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学在中东欧国家“走出去”与“走进去”所面临的困难及产生原因,中国文学的“走出去”与“走进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的多方努力。而且要克制文学传播求快、求多的急躁情绪,认识到文学传播过程的漫长性,踏实认真地做好对外宣传的每个环节。中国文明源远流长,我们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相信中国文学一定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