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渊博
(河南省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濮阳 457000)
随着二十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民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各类人才面临的社会竞争加大,国有企业入职学历要求也随之增高,企业青年员工的学历普遍较高。从现阶段来讲,国有企业行政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往往招募职工的初始学历要求已经在全日制本科以上的水平线,部分管理与专业技术岗位甚至要求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而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很多也拥有专科以上学历。从这点意义上来讲,目前国有企业青年职工呈现出高学历的特点。
不难发现,目前国有企业的青年职工,以八零后、九零后为主。由于他们成长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受到那一时期计划经济政策实施的影响,目前青年职工的主体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难免会有较为浓重的本位主义思想,普遍缺乏同理心,自私的倾向更加严重。以当前教育界和社会学者对于当代青年的社会价值观评价来看,所谓旧的道德体系逐渐崩溃,新的具有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大致说的就是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以社会生活为例,二十世纪计划经济年代的青年职工无论是个人晋升、生活质量的提高,大都是经过自己努力奋斗创造而来,而现在青年人在求学、婚姻、购房等多个关键节点,大都离不开上一代人的扶持。而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一些为人父母者过分溺爱子女,缺乏对于子女正能量的引导,更加使得很多青年成长起来之后性格存在缺陷,抗压能力不足,进入企业就业仍呈现出过分自我化,不愿意去思考和改变。
客观来讲,多年来在很多企业流行着“拿来主义”的错误观点,一些企业经常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科学的高度。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年企业管理者来讲,他们内心还是盲目地认为一个有能力的人才可以改变一些东西,非常信赖有丰富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而忽视了在员工青年时期进行培养,从内部挖潜的角度逐渐丰富企业的中高层管理队伍,这也使得猎头行业前些年呈现出火热的态势。而在国有企业各项管理机制逐渐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迈进的当下,不少有前瞻性思维的高级管理者也开始意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逐渐调整青年人才培养观念,原有的忽视培养青年人才的模式和状况也正在逐步得到改变。
青年职工是国有企业人才队伍的基础,在国有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青年人才队伍组织的建设网,但是在一些国有企业中,青年人才队伍只是名义上存在,并没有实际建立和运行。最主要的一点还是对于青年人才队伍进行建设的制度并不完善,使得青年人才队伍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也达不到对青年人才队伍激励和制约的作用。
从海尔、阿里巴巴等目前企业管理界耳熟能详的优秀企业成功经验来看,企业要想不断打造出一支长期可持续发展、质量过硬的青年人才团队,必须要不断更新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理念。从优秀企业的经验来看,要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岗位成才、努力奉献,必须要有一套合理的青年人才管理与建设模式,让青年人才走进国有企业能够看见愿景和未来,从而坚定与企业协同发展的信心。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自身也要不断改革与调整传统思维和管理模式下的弊端,规避原来大量的裙带关系和人情世故,打造出更加公平公正的人才选用模式,让更多有能力的青年人才能够有机会更好地施展自身的才华,通过让更多青年人才成长,获取到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回报,打造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良好因子,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支撑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客观来讲,在计划经济年代,国有企业选人用人往往遵循论资排辈的原则,认为一些同志工作时间久了在相关岗位经验更加丰富,出错的概率更低,更应当走上相应的领导岗位。但是在国有企业面临日益激烈市场竞争压力的当下,无论是生产、销售还是其他辅助性岗位,拥有更加科学先进的理念无疑是企业制胜的重要法宝。青年人才作为新时期国有企业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新奇的思想,旺盛的精力,对于新鲜事物的及时应用可能都是一些因循守旧、照本宣科的老职工所不具备的。从这点意义上来讲,在倡导国有企业不断改革创新的当下,必须不断完善青年人才建设机制,用更加灵活的手段合理优化好招聘、培养、选拔、培训、晋升等多个环节,不拘一格选拔录用优秀的青年人才,才能让国有企业更加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打造出更加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结构。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建设质量,通过多种方式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进行强化,促使青年人才能够快速发展与成长。同时国有企业在培训方法方面,要遵循科学思路,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专业类型的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