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学困生心理问题探究

2020-12-08 15:18:34曹辉孙雪菲
魅力中国 2020年41期

1 曹辉 2 孙雪菲

(1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2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铁岭 112000)

前言:众所周知学困生涉及面比较广泛,说的是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相对落后的学生。导致学生变成学困生的原因非常多,心理问题是主要要素。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新媒体网络。因为高校学生阅历不丰富,不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他人的误导,所以才会陷入成长问题。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学困生成因,并用合适的心理指导开导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

在国内教改持续发展与深入的今天,全球信息化已经辐射与影响到社会每一个领域,通过数字电视、博客、手机传播,掀起了传媒革命。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出现了很多新奇的事物,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结构,包括价值体系。绝大多数高校学生都是00 后,阅历不丰富,缺少正确的辨识能力[1]。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会诱导学生,使学生陷入享乐主义。尤其是现在学生喜欢用的抖音、豆瓣等平台,不少学生醒了就在玩,睡前也在玩,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甚至课堂上戴着耳机依旧玩,根本不听课。在种种因素作用下,学生渐渐跟不上教师节奏,自然会成为班级中的学困生。

(一)交往能力下降

人们常说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可是很多大学生在高校并没有很好的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不同学生生活在不同的氛围与环境,其所具有的行为特征与心理根植于其来源的家庭、地区。不少学生从小被父母约束,终于来到了比较自由的高校,所以肆无忌惮,表现十分自主。学生开始适应新的环境,但因为阅历不丰富,且大多数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不擅长照顾他人,所以才会表现出不具备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渐渐地开始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环境。虚拟环境中学生随意释放自己的情感,形成了依赖[2]。现实社会中学生和他人之间频频爆发摩擦,势必会影响学困生心理健康。

(二)学习能力降低

社会大环境导致不少学生并不重视高校阶段学习。学生经历了6 年小学、3 年初中、3 年高中,几乎每一名教师都会跟学生说再坚持坚持,努力一下进入大学就不累了,学生家长同样这样复述。导致很多学生进入高校以后真的并不学习,没有为自己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学习对策。学生在学习时,不认真,更喜欢玩手机,刷微博。高校学习比较零散,很多课程为选修,只要学生学分够毕业即可[3]。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是,如果自己不合理管理时间,没有认真学习,今后就会被社会淘汰,面临无法毕业,无法找到工作问题。有一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受到了认真学习同学的指责,爆发矛盾或是产生敌对心理。这样的错误且负面情绪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困生心理问题排除方法

未来属于年轻人,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中坚力量,如果忽视学习能力建设,心理素质建设,那么学生今后很有可能会陷入无法融入社会的问题。对此需要寻求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学困生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生活环境,带给学生幸福的高校生活感受,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一)认真普查学困生心理

学校有必要认真普查每一名学困生的心理问题,了解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并做好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用舆论导向引导学生,贯彻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线,为社会培养与输送社会主义视野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要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安抚学生,疏导学困生思想。用科学知识、理论知识武装学生头脑,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走出自暴自弃的状态。

(二)加强队伍建设

排除学困生心理问题除了需要心理指导教师的优秀疏导能力以外,还需要课程教师的专业性与责任心。学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师队伍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责任意识,能够认真负责的处理工作中的问题、要求。新媒体视角下,学生有了很多信息获取渠道,也有很大自主选择权。高校学生大多数十分活跃,教师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影响效果在不断弱化。为了更好地引导学困生走出心理问题,就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的方法,比如网络咨询、公众号教育。以上方法能够减少学生的紧张感、抵触感,饼保护学生自尊。在一步步疏导中,学生就能渐渐走出情感阴霾,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改变自己的负面学习情绪与心理。

结语:新媒体不仅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重大,要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引导,让学生能够走出人生困惑、心理阴霾。教师需要予以学生足够多的指导和关注,让学困生意识到自己能行、自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