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运用情况的研究述评
——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12-08 11:08:19
魅力中国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8)

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后,全国高校掀起了探索“课程思政”的热潮。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7年以来在全院实施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坚持不断改进思想理论课,增加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充分的满足学生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期待和需求,各个学科都应该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立足“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主要就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运用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此进一步的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地落实。

一、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共计48份人才培养方案(含五年高职、学徒制班级),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思政相关内容进行系统分析。

二、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分析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分析

在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中,48份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能充分体现对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要求,既强调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又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既体现通用能力与素质要求也明确了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较为系统全面,但不足之处在于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不够。

(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在人才培养模式部分,每个专业都能结合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和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发展目标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将人文素质、敬业精神、劳动态度以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三)课程设置的分析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专业均涉及到通识教育课程(公共限选课程、公共任选课程)、素质拓展活动(第二课堂)、专业集群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均没有课程思政创新课、讲座等的设计。

(四)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分析

在教学团队中各个专业均考虑到了必须配备一支专兼结合、业务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分别含有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校内任课、校外实习指导),几乎没有主动设计思政课教师如何配合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工作。在教学资源中主要涉及到的是师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教材及教辅资源,但内容主要围绕专业来组织,并未提及到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

三、总结与反思

(一)课程思政要素不全

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均未见“课程思政”这一提法,但每一份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素质,其具体内涵及外延为:“通用能力和素质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职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可抽象为包括道德感、身心健康、信息处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安全与环保意识、创新能力等 7 大类 14 项”(见图表一)。很明显对于7大类14项通用能力和素质并没有涵盖到课程思政的很多要素,对于许多对课程思政概念模糊不清的专业课老师来说容易误认为课程思政的要素仅包含在这7大类14项中。

(二)课程思政理解有误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课程思政概念,但仍然有所涉及,呈现出来的情况是对课程思政内涵及具体实施理解不够深入,路径不够清楚。具体体现在课程思政与以往的学科育人之间的联系、课程思政的来源及背景、课程思政的目的及意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还比较模糊。认识的模糊直接影响了实践的路径和方法的设计,导致在具体实践层面的困扰。

(三)目标定位不清晰

一切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因为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含糊不清,对学生培养目标面面俱到,结果是针对性不够且目标比较泛化,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导致对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制定不明确、不具体。

(四)实施主体单一化

保障和协同机制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如何激发专业课教师探索课程思政的内在动力以及思政课教师指导参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动力方面,要没有一定的激励或约束机制。另外,实施课程思政所涉及到的相关部门、教师等之间,还缺乏协同机制。在人才培养中几乎没有体现。

(五)操作层面缺乏指导性

多数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实践的策略理解较为直观或感性,即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教育要素,或者认为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讲解政治理论。因此,如何选取教学内容、如何加工组织教学内容、如何实施教学等问题缺乏明确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策略。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课“思政化”和思想理论课“通识化”的倾向。

四、改进措施

(一)厘清课程思政内涵和外延

从根本上来讲,课程思政就是课程观,围绕着课程目标,即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结合,发挥显性思政的作用,进一步细化隐性思政,创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狭义的课程思政指的是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应该传授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思想观念以及正确的政治方向等。课程思政是在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方面以及各环节融入高校思想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课程思政突破了教育理念的层面,重点表现在把所有的课程的教育性全部上升至思政教育的高度,将其定位在“大德育”,包含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教育的育人体系上,同时课程思政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明确的政治要求,跟对高校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有着重大的关联,属于一项伟大的战略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所以,实际上“课程思政”就是课程德育的再次升级,是从政治方面提升课程德育,是高校确保正确办学方向、是对高校思政工作掌握主导权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课程思政不是仅仅指在专业课程中进行价值引领,而是包括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都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不同类型的课程只是在学生价值引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方式不同,而不是只有某些课程或某些课程内容才适合实施课程思政。

(二)课程思政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分为课堂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成才目标三个层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目标的制定,既要服务于大思政目标的实现,又要指导具体的课堂教学小思政目标的设计。在目标的制定中,学校教务部门、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需要共建环环相扣的多级课程思政目标,即学校的课程思政总目标→专业的思政目标→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课堂的思政教学目标。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应集知识、能力、思政“三位一体”。

(三)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的整体设计

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更要遵循教学规律,凸显专业课程的学科特点。因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承载体,只有专业课程这个承载体站稳了,其承载的思政内容才能有效着陆;专业课教师只有保证专业课程的含金量和吸引力,才能在此基础上发挥好育人作用。要做到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专业课教师需要把握融入的思政内容比例、时机频次、方法技巧。适度设计融入节点和融入频次,采用潜在的、不易察觉的隐性传播方式。

(四)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资源整合

课程思政的提出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师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借助已有的师资资源进行整体的谋划和设计,例如:采用一名思政课教师对接一个专业的专业教师,在实现专业知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等多个学科知识的多元整合,从而避免泛思政化或挖掘过浅的问题,提升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