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211306)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意思就是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其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使水流得长远,必须疏通其源头,因为源远才能流长。言简意赅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我们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之下,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多数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都不够大,弘扬传统美德也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太少,传统文化严重缺失。本文认为虽说职业院校就应该突出“职业”二字,但从侧面来说学习传统文化又何尝不是对学生的素质以及人文道德素养进行栽培呢,尤其还是在现如今文化开放,互相交流的时代下,故弘扬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报告》数据显示:“近33.9%的教师,29%的学生经常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59.9%的教师和63%的学生偶尔参加此类活动;还有6.2%的教师和8%的学生根本不参加此类学习。”这个数据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确实是严重缺失,下面我们从文化教育的现状、出现此现状的原因以及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陈述。
在课程设置方面,能够完完全全深刻地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恐怕也只有文学赏析和语文课了;在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每天沉迷于手机毫无心思参加学校举办的跟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也对学习传统文化毫无兴趣可言;在学校方面,举办类似活动的机会非常少。
1.课程设置
我们要知道,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时间去慢慢地渗透到每个中华儿女的骨子里。学校设置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太少,虽然学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课程思政化,要求每门课都必须体现思政教育,但我们认为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毕竟是不能等同的,两者在某些内容上有交叉之处,可这交叉之处的力量就传统文化教育而言却是微乎其微的。更何况也不是所有的科目都能进行课程思政化,例如数学和电气以及有些专业的技能课,这些都是理工科的要不就是偏向于理工科的课,如果思政化势必会影响学科教学的最初目的。这类科目如果偏要把思政教育放在课程里面,这教育的时间也不宜过程,如果不恰当好处,这样一来,会事则其反地让学生感到厌烦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都可以理解,职业院校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技能的培养所占的比重要比其他的大一些,可是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大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人”字都不会写,谈何技能的培养呢?谈何让他们去社会上谋求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呢?再就是除了语文和文学赏析课之外,还有一门看似是一门德育思政课但又不像是传统德育课的课,这些对中职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都不可能有根深蒂固的效果。
2.学生自身
中职院校的学生其实就相当于高中生的年龄,想想我们高中的时候,手机也算是比较稀缺的物件,价格也不便宜,父母都不可能给我们买手机的。现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手机也不再是什么稀奇之物,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出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如果孩子想要手机的话,父母都会给买,有的家长也是因为孩子不在自己的身边,有时候希望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孩子。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学生个个手里有手机,中职学生的自控能力薄弱,本身就不爱学习,你玩我玩大家玩的现象就出现了,最后大部分的学生醉心于手机无法自拔,根本无心做其他的事情。
3.学校的角度
相关教育活动形式单一,目前传统文化教育往往体现在学生活动中,如诗词大赛、朗诵、演讲、书法比赛等,活动形式不够丰富,推广内容不够深入,并且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可能是学校现有的资源不够充足,也可能是学校的事物繁忙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4.时代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文明以及日韩文明在中国的涌入和传播,各国文化之间激烈的碰撞,没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学生就很容易被别国文化所同化,例如现在有的男生戴耳坠项链首饰还有化妆的,有些女生哈韩哈日的。他们对传统文化缺乏热情,很多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匮乏,知道四大名著的就已经是可以的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呈上升趋势,传统文化意识逐渐觉醒。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有所改善,但这是较长的一个过程。
就上述的原因分析,我们提出几点我们认为可以解决的措施:1.增加几门哪怕是一门纯粹的传统文化课程,德育课改变书上的教学内容转而上真正意义上的“德育”课;2.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举办的活动,隔三差五的请一些能讲传统文化知识的老师给学生做学术讲座;3.利用学生的晚自习时间播放一些跟传统文化有关的视频,或者找一些品行端正的,学习还不错的高职学长给同学们讲一些简单的传统文化,这样的渗透力还是不错的,因为他们的年龄差距不是特别的大,后辈也总对前辈有一种“心心相惜,相见恨晚”的强烈归属感;4.要在学校掀起一股传统文化教育的风,给同学们这样的环境就像是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为了能有一个语言氛围一样,至于这“风”怎么刮,我们还尚需讨论研究;5.以做任务(传统文化有关的)加分或奖励的方法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无论如何都得把同学们的注意力从手机上挪开才好。也许我们提出的措施不能说是完全解决问题,但也有些许参考价值。
中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正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也正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刻,这个时期的学生更加崇尚自我个性和追求自我行为自由,更容易受外界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正因为这样,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我们的校园更是刻不容缓的。
古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周边环境对个人的发展有着何种重要的影响。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氛围:第一,我们可以通过对利用学校建筑的名称命名、书画品装潢、雕塑格言、图书馆典藏和校园广播等方式,以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第二,创设传统文化有关的社团展示传统文化国粹、琴棋书画等各种各样富有特色的文化宣传活动,或利用早上的时间在校园里集合开展诗歌朗诵,为了鼓励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可以适当的进行奖励;第三,创立传播传统文化活动周和月,开展比较大型的传统文化活动,比如旗袍展示、古典歌舞大比拼、古典歌曲比赛等。
学校课堂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好好了解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内涵,清楚地了解传统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和教授的内容,紧扣教材,达到专业课程和传统文化教育融为一体以达成传统文化教育有机渗透的目的。打个比方,商务礼仪课上可以让学生们学习一下古人的社交礼仪,领悟古人的做事风格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神奇。另外还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开发,开设专门的文化特色课程。
中职院校以技能培养为目的创办教学,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很受重视,毫无疑问中职院校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师资力量就肯定会缺乏。要是想改变这种现象:第一,引进专业高素质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第二,内部培养,多多让老师有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都对那些比较潮流的事情感兴趣,故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借助互联网,将传统文化进行再创新,可以用“短视频”“微课”“VR技术”等给人以真实的视听感受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来。让同学们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让同学们积极自愿地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迸发出强大的感染力、生命力和感召力。
通过讲授传统文化知识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心,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督促好学生认清自己的责任,好好学习,将来可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范仲淹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职学生虽不能像人民公仆一样为国家大事,事事考虑,但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国家的大事我们还是要关心了解的,大的做不了,从自身做起,从我们伸手够得到的地方去热爱我们的祖国。例如2020年爆发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国家要求我们待在家里不出门,一切听从国家有关部门指挥,先别管别人怎么做,首先作为学生的中职生们必须响应国家的号召,待在家里不出门听从指挥,这也是爱国的表现。
儒家经典文化,“仁、礼、义、礼、智、信”的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事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慢慢体会什么是宽容大度,什么是以礼待人,什么是与人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这些事理会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氛围。孟子的“仁爱”精神,会让学生明白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是何等快乐的事,这更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了解传统文化,会帮助中职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向善的社会意识。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这就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有所体现,它的悠久和博大精深也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添了活力。中华民族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富有工匠精神的民族,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华上下五千年,涌现了一大批对我们后世人影响巨大的伟大工匠,“四大发明”的发表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多么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大力倡导创新为先决条件,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教育有机结合,更有利于我们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人,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时代价值了。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这几千年来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然而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盛行的时代,学校和家长们为孩子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殊不知,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教学素材和教授方法,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有独到之处,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是能够给学生带来诸多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