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凯里市荷花小学,贵州 凯里 556000)
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居于优势,抽象思维发展低。小学教师只有将书本内容必须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经过对知识的应用,再引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日积月累形成数学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基本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教学仅以课本为标准,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为了能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一些数学老师违背教育规律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采用填鸭式教学;应用题练习只练所谓“典型应用题”,使儿童死记各种类型应用题的解法;知识的巩固训练很多,数学课变成了乏味的纯数学课,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但这种做法违背数学教育目标,且与现代社会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相互背离,从学生终身发展角度来讲,是极其有害地。只注重结果教学,会在客观上把学生成为知识容器,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其结果将是有害的,笔者在上数学课时,根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大胆猜测,正确的加以肯定,错的给予改正,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材料含有的数学问题,学会用自己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再运用实践检验来进行验证,提升知识应用水平。比如,在20张牌中在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可以设计数学扑克游戏的问题每两张的数能组成10,藏任一张牌,猜这张牌上的数字。小学生会在游戏中感到学习的快乐,同时还巩固了数学知识。
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品尝其中的乐趣,感受这种方式给生活带来的简便。这样一来,他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理解得更深刻,对所学知识记忆得更牢固。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不是随便把问题提出了就算是创设了问题情境。数学问题情境是建立在学生有解决障碍的数学问题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的问题应靠近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只要跳跃就能摘到果子。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问题,否则将劳而无功,徒费力气,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造出合适的问题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内部矛盾冲突,学生具有的知识、技能能够完全理解这一矛盾,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剖析问题并设计解决步骤。这样就能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应用意识的教学目的。激活数学教学课堂需要一个巧妙的问题,教师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由探索,经历问题解决过程。比如一商店中的商品平时购买打七五折,遇到节假日该商店推出促销活动,商家方案:买300元送60元购物券,大家认为很便宜纷纷购买,消费者的这种想法对吗?请列算式说明。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的题目,它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生活实际。实际我们用数学分析下,会发现二种促销明显有差别。商家的节假日促销换一种容易理解的说法是360元商品现在出售价300元,有能力的学生通过计算可知道对商品打八三折,比打七五折贵一些。这些数学题,就能提高我们学生思维分析力。有了这样的数学比较分析能力,就不会在生活中随意跟风盲目购物,从而让他们觉得数学有价值。数学知识是无限多的,它不可能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完的,重要的是经过知识学习来渗透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内容后,组织学生通过学习小组互相讨论研究问题,学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耳朵听见了,一会儿就忘记了;我眼睛看见了,就记住了一会儿,如果我做了一会儿,就永远理解了。”美国图书馆墙上三句话揭示了“做数学”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才能有真正深刻的领会。同时,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注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最后,也可以设计一些答案是开放的问题,比如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甲和学生乙同时从家去学校,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10分钟后两人同时到学校,甲乙两家离多远?”这类问题没有唯一答案,解题时学生须思考甲乙两家与学校的位置关系,学生的思路是开放的,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总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需要教师们共同努力。第一要在新课程要求下转变老师观念,围绕教材形成合理的教学设计;第二给学生提供动手锻炼的机会;第三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使标准不再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要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发展情况,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