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剧场话剧《蝶之舞》的导演构思

2020-12-08 09:30于军
魅力中国 2020年21期
关键词:凯勒海伦安妮

于军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化馆,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841000)

2019年6月,我接到了新疆库尔勒市第一小学的邀请,为庆祝该校建校60周年,导演一部舞台剧作为献礼剧目。说实话在此前我多为专业演员和成人业余戏剧爱好者排演作品,还没有为小学生编排剧目,多少有些担忧,主要是此次参演的所有演员都是该校在校师生,他们没有参加过任何与戏剧有关的培训、更没有过任何戏剧舞台表演经历,甚至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过话剧,对戏剧一无所知,更别谈去理解和呈现了。几经商榷后,我还是答应了,毕竟在这么一个边疆小城能排一部小剧场话剧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是破天荒的事儿。

接下来是确定排演剧目,校方提出要排演舞台剧《蝶之舞》,看过剧本后我觉得不太合适,一是剧本讲述的是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童年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期的美国南部,时间、地域都离我们太远,演员不好理解和把握;二是原剧本只是个微戏剧剧本,讲述了童年海伦从认识安妮老师到求学回来可以说话的过程,如此长的跨度,原剧本时长只有十几分钟,完全就是个故事线索;三是作品中主演海伦是个又聋又哑的盲童,对演员的表演要求比较高;鉴于现有演员实际情况,我建议排演相对熟悉、易把握的现实题材的剧本,但校方似乎更偏重于该剧本,几经商讨,考虑到作品在当下社会及其教育意义,我终被说服了,决定和学校老师一起尝试着编排这个作品。

在多次阅读分析剧本、查阅相关资料,对剧本做了大幅度的修改,扩充内容、设计细节后,我在当地组建了创作团队,并做了详细的导演阐述,在作品的体裁、风格上我定位为正剧作品,因正剧兼喜剧和悲剧的特点,富有生活气息、人物描写细致,写实性强,更能被当地的观众接受。为提高观赏性和剧场效果,我加入了音乐、舞蹈、多媒体等手段来丰富舞台。

一、在内容扩充上

一是在保留事件主线索不变的情况下,突出舞台的肢体行动性,因本剧主要矛盾集中在海伦·凯勒和老师安妮两个人物身上,而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只能靠嗅觉和触觉来交流,因此过多的语言在本剧中显得不真实、不可信。于是我就增加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动作性,特别是增强了安妮和海伦的对抗性,如第一幕中两人对安妮带来箱子的争夺、第二幕中两人对换睡衣、喝牛奶等的争执,在表现人物关系对抗的同时,强化矛盾冲突,有力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二是由于原剧本是一个微戏剧剧本,故事单一,特别是相对重要人物凯勒上尉和凯勒夫人的戏,似乎变得可有可无,于是我在一、二幕间增加了凯勒上尉和凯勒夫人单独的一段戏,承上启下的同时,推动故事发展,并将当下如何关心、关爱、关注残疾孩子的教育成长这一社会问题抛出。

三是加入了多媒体手段来丰富舞台,对海伦凯勒的了解大家多来源于她的著作,对真实的她和生活中的她以及那个年代的认知都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在作品的结尾我剪辑了一段海伦生平的图文、影像资料,对舞台无法呈现之处做了很好的补充,特别是对于剧中演员使用的手语、手读唇语等和影像中真实海伦的手语做了一个完美地印证和呼应,增强了真实感。

二、在细节的呈现上

细节决定成败,原剧本在细节上较为缺乏,因此我对几处重点作了细致的描写和构思。一是在第一幕结尾部分,安妮同海伦发生第一次冲突后,面对无理甚至野蛮的海伦,安妮是走还是留?原剧用了旁白,我觉得不够,所以我采用了电影的回放手法,利用四组不同的演员在定点光下,依次集中展现海伦面对食物、箱子、衣服、玛莎的蛮横无理、不可理喻,与犹豫不安的安妮形成了直观画面的对应(本来是用纱幕剪影,但剧场不具备条件),充分的展示了安妮对海伦糟糕的第一印象。

二是对于中心事件的呈现。海伦对事物的突然认知成了全剧的最重要的转折点,如何处理好“水管教学”就成了本剧中最大的一个难点,为了更好的呈现这一幕,我们在道具上下了一番努力,经过多次试验,专门请工匠制作了一个带循环水箱的压水井,在舞台上既让演员触摸感受到水的真实质感,又能让观众清楚看到水柱的流动和水花的四溅,舞台效果凸现;其次是视觉上大屏出现了一道渐起的彩虹,听觉上配以德沃夏克的《发现新大陆》第二篇章的高潮部分,视觉、听觉的整体设置将这一情节推向了高潮。

三是舞台节奏的控制,“节奏给予戏剧以呼吸、以生命”,舞台上停顿的使用就是对整个作品节奏把握,在本剧中,特别是安妮和海伦的戏中,大多语言都在安妮身上,海伦作为聋哑的孩子,只能发出“嗯、呀”之类的声音,如何让观众感受到她的情绪和变化,关键就在于节奏和停顿的把握,如:第二幕开场两人争夺睡衣后的无声对峙,停顿、呼吸,十几秒中海伦的不安、安妮的疲惫失望完全展现,起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在作品的整体性上

如何将三幕有机、完整、流畅的衔接起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原剧本中三幕更像是三个独立的片断,于是我去除了原剧中时间连接,采用了人物连接,在剧中设置了一个“讲述人”,并且采用了“间离”的手法,讲述人同是剧中人(柏西),他既是讲述者又是剧中人物亲历者,以他眼中海伦的变化有机的将三幕联系在了一起,同时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四、在音乐方面

全剧我只用了一首乐曲--德沃夏克的《发现新大陆》,这首乐曲的创作时间与海伦·凯勒同属一个时期,我只是用了不同的乐段来呈现烘托不同的情绪和氛围,抒情段落成为全场的主体音乐,我邀请了一名11 岁的单簧管学生现场演奏,无伴奏的木管让整个剧显得安静,更像是在静静的讲述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特别是第二幕“水管教学”后,海伦主动亲吻安妮时,木管独特的音色让全场的观众流下了热泪。

五、在为主要演员塑造角色、设立形象种子时

充分的考虑到了演员的表演水平和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分配角色,不去刻意模仿而是追求自然,贴近现实生活,如饰演安妮的陈欢老师和饰演海伦的刘晓宁同学,在现实中就是师生关系,刘晓宁和凯勒夫人的饰演者丁艳老师在生活中就是真实的母女俩,这样的选择让她们没有陌生感,并很快融入到人物关系中,与其说她们是在塑造剧中人物,不如说她们是在表演她们自己的生活。这也是考虑到了观演关系,此次的观众大多都是学校的老师、学生和家长,这样更容易被接受和产生共鸣。同时,为了更好的让演员贴近生活,我们还组织演员去特教学校去观察生活,演出时也邀请了部分特教学校的师生来观看。

在演出中不断的完善,在每场演出之后,我们都和现场的观众进行互动,面对面为大家介绍作品,回答大家的提问,广泛的听取大家对作品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一些好的建议及时调整,使作品更加的完善并趋于成熟。

两个月的准备、三个月的排练,在所有演职人员的付出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期望,原定四场演出增加到了八场(该剧已在2019 年12月6 日至9 日在库尔勒上演),演出得到了现场观众的高度认可。因剧场和资金的原因虽有遗憾,但我还是满意的,也坚定了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人来享受戏剧的魅力。在此我也感谢校方、感谢投资人郭玉霞女士、艺术总监汤伟先生、温静女士、舞蹈编导高娃老师、音乐巴淘生老师及我的创作团队和所有的演职人员为此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期待下次合作!

猜你喜欢
凯勒海伦安妮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好久不见的自己
Who Has Seen the Wind?
每次只做一件事
作家死亡之谜
这样单纯的我,才是最好的自己
海伦·凯勒的故事
爱之声
意识形态和海伦.凯勒的另一面
生命真谛 在于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