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国光中学,福建 泉州 362321)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没有历史犹如人类没有了回憶。因此学习历史不仅是简单的了解一种文化,还可以打开一个人的知识面,丰富内涵、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历史学科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本文多方位的阐述了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爱上历史。
平时我们有不少人爱看侦探小说和电视连续剧,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之一是这些作品总是设有悬念,使读者急于了解故事的结局,吸引着读者把小说和电视剧看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悬念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可引发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也是如此,教师利用这种心理,在教学中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备课时,我会立足于学生学情,在遵循当前年龄阶段学生心理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段,即在每个教学片断的起始和结尾处设置悬念,从而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氛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来。
人是典型的群居性动物,因此无论是在思维还是行为方面都容易受到周围人或者是环境的影响,而我国学校教育一般都采取课堂集体教学的形式,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受到课堂学习氛围的影响。活泼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反之静默的课堂氛围则会在无形中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和谐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固有课堂知识传输模式。随着素质教育教学体制的推广,学校教育开始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也要尽量做到将学生放到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而教师则站在辅助的位置上进行知识学习的牵引和点播。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自身权威的架子,及时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尤其是在知识讲解过程中通过备课时预先设置的简单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我在教学中注重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以主体的身份去学习,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时时有新奇感、探究欲,发现学习的巨大乐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例如,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头脑风暴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当他们经过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后,会形成一种成就心理,获得成功的满足。这样,易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和思考历史的积极性,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历史剧改编一直是我国电影、电视剧的主流方向,而在改编过程中为了迎合观众的娱乐心理,大部分历史题材被颠倒,这就导致学生正统知识学习之前就留下错误的历史印象,这也是导致学生对于课本历史知识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通过对娱乐化历史的“拨乱反正”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对比式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视频片段和图片,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知识的呈现形式,还能够通过娱乐化题材引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在点评讲解的同时,教师能够将正确的历史知识潜移默化的传输给学生。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实践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初中阶段学生的课业任务逐步加重,因此很少有时间进行娱乐,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作业的形式结合学习主题给学生布置一些查找课外历史的任务。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还能让学生在通过电脑、书籍等媒介搜索历史知识时得到身心方面的放松和愉悦。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點,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总之,历史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可以研究古代人民如何生活和工作的,能在历史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精神和思想观念。初中历史课程是整个历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要改变教学思路,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