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第一初级中学,贵州 遵义 563000)
首先,教师的自身水平有所不足。随着教育专家的持续努力,如今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在不断提出,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助力和理论支持,但是依旧存在部分教师自身能力有差距,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够,要么依旧使用原来的方式,要么各种方式浅尝辄止,没找到精髓,反而让教学水平变得更差。其次,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薄弱。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推行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但是这样的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学生习惯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了主动的意识和能力,常常看似由学生主动开启学习,但很快就变成教师在主导,回归到原来的教学状态。最后,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欠缺。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其具备强大的应用能力,在生活中常常需要数学的帮助,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但是现在的学生社会参与度极低,从小进入学校后,与社会的接触较少,而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组织也不足,甚至教师的组织方式也达不到实践的水准,因此造成学生空有一身知识基础,却没有实践应用的能力和经验。
问题导向法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刺激学生想要探求真相的愿望,而课前导入的环节恰恰就需要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将学生关注的信息点转移至课程教学的内容上,所以在此环节中应用问题导向法,是一个非常巧妙且适用的配合,教师应当积极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快速进入当前的数学课程学习中。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二次函数的形式、特点以及含义,我在实际教学中就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对问题的逐渐研究,自行发觉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意义。首先,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矩形,然后陆续提出以下问题:第一,已知矩形周长40厘米,那它的面积可能是100平方厘米吗?可能是75平方厘米吗?第二,假设矩形长x厘米,面积为y平方厘米,它们之间知否存在一定的关系?是的话,写下其关系式。第三,观察你完成的关系式,将其化简后你认为有何形式特点?学生在接触到第一个问题时,很轻松就会得到答案,当该矩形为正方形时,面积恰好100平方厘米,而当长为15厘米,宽为5厘米时,面积为75平方厘米。而在听到第二个问题时,就需要展开思考和推算,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最后得到y=x(20-x)的关系式。在最后一个问题中,学生们简化后得到y=-x2+20x的关系式,这时他们就会发现,其形式是一个函数,而且其变量是二次方,这时候我就顺利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们对二次函数的象征意义有了一个基础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是教师帮助学生营造良好情感体验环境的一种方法,而问题导向法同样具有设置疑问、搭建平台、激发学生疑惑情绪的功能,所以教师同样可以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在开展情境教学的同时利用问题作为学生导向,指引他们在情境中寻求真实体验和终极答案。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晰的了解“鸡兔同笼”类型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办法,我在教学中特意使用多媒体,将鸡兔同笼的问题转化为动画短片,当学生观看了动画视频后,就会得到我的第一个问题:鸡和兔一共35只,共有94条腿,问鸡和兔各有几只,你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们通过思考,发现设鸡为x只,则可以得到等式2x+4(35-x)=94。这时我就会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方程思想的核心在于寻找等量关系,如果另外设兔子为y只,那么请寻找两个等量关系,并列出式子。学生们发现问题其实被简单化了,根据总数可得x+y=35,根据腿数又可得2x+4y=94,这时学生们就发现,原本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变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掌握了简化方程思想的能力。
数学课堂活动是教师必须要开展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进行实践应用的主要机会,为了让活动课更具实践意义,教师可以用问题导向法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过程。如在学习过“抽样调查”这节课后,我就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调查一座水库中的鱼类数量?由于这个问题不可操作,于是我制作了另外的数学模型,用一个矿泉水瓶盛放大半瓶大米,然后抓一把小米放入其中,向学生提问:该模型中,以大米为水库,小米为鱼,那么如何估算鱼的数量呢?学生利用抽样调查的思想,从均匀的矿泉水瓶中取出一把混合米,计算该部分中小米所占比例,然后可估算总体。而我再次提出问题:那大米的总数如何计算呢?这时同学们产生了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可以直接数,有的则利用瓶盖,数清楚瓶盖中的大米数,然后再计算一共有多少瓶盖米,估算出大米的数量。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学生最终按照各自的思路完成了活动,达到了锻炼实践应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