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菲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新郑 451191
思政教育是我国贯穿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科目,包含实现素质教育、政治理论指导两部分,其教育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社会价值理念,提升其行为修养与政治觉悟[1]。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接触最为频繁的群体,应该正视自身职责,谨遵党中央的指示,基于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寻找新的工作模式。而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加强与学生间的联系,在与学生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展开思想教育,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一条正确且有效的途径。
对于学生而言,思政教育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对于学生价值观塑造并未形成很大的影响,归根究底,在于思政教育与学生生活脱节,而辅导员,则是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桥梁,将二者连接了起来,这样能够促进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推动日常管理水平的提高。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在这项工作中,辅导员亦师亦友,指导学生如何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如何有效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成为了学生最信任、依赖的长辈,成为了学生的“知心好友”。而同时,辅导员还承担着思政教育的职责,指导学生如何辨别是非,如何扮演好自己身为“学生”的角色,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逐步完成“学生”到社会人员“的身份转变。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在执行人员上是重合的,而这个重合点就是辅导员,这也是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管理的一个契机。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如若采取传统的日常管理模式,以制度化的管理措施来规范其日常行为,学生违反规定予以处罚,很难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甚至会令学生产生背道而驰的想法,效果并不理想。在新形势下,辅导员必须创新日常管理工作理念,基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采取对症管理措施,而在其中融入思政教育,遇到问题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站在过来人的身份,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真诚地感受到辅导员对于自己的关怀,心怀感恩之心,提升日常管理工作水平[2]。
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助力其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步的观念,拥有健全的人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在此过程中,应该注重日常管理与思政教育方法的一致性,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遵循人性化的日常管理理念,以学生为出发点展开思政教育,以提升教育和管理的效果。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应勇于学习、接收新的事物和理念,学会使用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App,与学生互相关注,争取融入学生群体,关心学生的生活动态和日常体验,走近学生的生活,同时,用这些软件,分享一些正能量、有趣的内容,潜移默化之中感染学生,同时让学生感到亲切,愿意与辅导员沟通,接受辅导员的指引与帮助,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实现日常管理。
在高校工作中,日常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其工作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校园生活、宿舍生活,以及学生纪律意识、思想意识、安全防范塑造等,在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日常管理内容,实时展开思政教育[3]。比如说,在宿舍生活中,涉及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尊重彼此,互相帮助,善于感知集体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与他人和谐相处,但同时,也要有自己坚定的立场,明辨是非,在舍友堕落沉沦时,勇敢地指出,而不是随波逐流,被不良思想侵袭。
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度过的,打造文明和谐宿舍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帮助。宿舍管理是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应该走进宿舍,多与学生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与学生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自己学习之余的生活,引导学生走出宿舍,走进运动场,强身健体,放松心情。在大学宿舍中,学生组团打游戏的场景是比较常见的,辅导员如果看到这一幕,不应直接指责,而是应该了解学生游戏的时间和规律,如果并不影响学习,无需指责,但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更好的建议,比如说,给学生发放学校音乐剧表演、知识讲座的门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去做比打游戏更有意义的事情。
在高校中,评奖、评优是学校管理学生,让学生正确定位自己的一项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可融入思政教育,打造透明公开的评选机制,确保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在评选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量化指标,从各个方面去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社团活跃度、校园贡献力等,让学生以评价指标为导向,在认真学习之余,踊跃参加学生组织以及各类社团,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培养自己的执行力与管理能力,同时充分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4]。科学合理的评优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实践出真知,在高校教育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学生管理,也是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应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实践活动的意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所在,从而更加努力。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逐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意向职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将时间花费在专业能力培养上,而不是虚度光阴,待毕业时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等素质人才的摇篮,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创新教育,还应该注重德育,强化思政教育,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能够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人才。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在于思想政治课堂上,还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借助于辅导员,打通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辅导员指导下,更好地面对学习、生活乃至情感问题,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积极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