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园本环境,以“了解”促“体验”式成长

2020-12-08 14:23:46徐琰
魅力中国 2020年40期
关键词:幼儿园土壤幼儿

徐琰

(昆山开发区绿地幼儿园,江苏 昆山 215300)

我园自从确立生态特色的科研方向,已经慢慢摸索了三年,期间积累了不少的很有价值的活动案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老师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老师觉得幼儿园现有的环境已经不能满足活动开展的需求,将眼光放到了园外,希望能拓展更大的自然空间支持课题的继续推进。例如:有的老师认为幼儿园里面就那么一些有特色的树种,慢慢地陆续有班级针对这些树开战了相应的微课程,于是老师们就觉得这个已经有人做过了,不想再继续做类似的微课程。老师们一味追求“新”“奇”的这一想法一方面体现了老师们积极向上想有新尝试的好的动机,另一方面却暴露出我们的课题在推进过程中的不扎实。浮于环境素材、课程素材的表面,缺少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对我们现有的环境还不够了解,因为认知的不到位局限了课程朝着深层次的方向发展。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积极发动课题组成员的力量,对我园现有的课程资源再一次进行了梳理,这梳理的过程也使教师的课程观以及课程的质量得到了提升。

一、科学“了解”,夯实前期

我园地处江南水乡昆山,隶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园所内绿化面积达到473多平方米,植被种类丰富,四季花开,沙地、果园、灌木、草地、小山坡等各种场地形式多样、空间开阔,生态环境优良。昆山政府重视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打造海绵科技城市。幼儿园所处的城东板块周边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景王浜河、娄江河、夏家河三河环绕,白士浦景观带、景王公园、时代公园、水之韵公园等生态湿地紧邻四周。园内园外的优良生态环境给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梳理环境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

手握丰富的资源,就必须要思考该如何科学的利用。如果只是随机挑选孩子感兴趣的素材开展活动必然很快就会走到资源利用的独木桥上。所以我们用了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对我们现有的资源进行了科学的整理,并且建立了课程资源库。我们将整理的目标设定为有生命的自然植物,范围先是定为园内。我们将园内的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板块分到班级里,由老师们进行地毯式的拍照、录入资源库,并且按照植物相关的特性收集它的人文、科学资料。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老师们意外的发现了很多的乐趣,并增长了很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原来我们身边很多常见的野草野花也是有名字的。例如田间路边常见的蓝色小花叫“婆婆纳”,白色细绒花叫“飞蓬”……例如微不足道的苔藓也是会开花的,而且清代大诗人袁枚还写了一首名叫《苔》的诗,并且被来自现代的贵州乡村教师梁俊带着孩子们把这首古诗唱到了电视上。一边整理一边就挖掘除出了很多很多和这些美好生物相关的文化信息,简直可以说是处处有惊喜。

(二)大胆预设方案,构建开放式运行机制

在排摸了具体的情况之后我们的课程资源库初步建立。但是数据很多,老师们寻找起来并不是很方便,在选择上也没有针对性。于是我们又开展了课程资源的优化的第二步:拟定可行性方案。

在这一步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大胆的“无中生有”,并要寻找很多的素材来证明这些“无中生有”的可行性。但是教师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匮乏大大地限制了她们的想象。于是一轮有针对性的阅读活动开始了:《儿童自然体验活动指南》《为生活和学习而设计》《理想的教学点子——以幼儿兴趣为中心做计划》《发现儿童的力量》《幼儿教育的原点》《童年是属于大自然的》每一本书都有能给与我们启发的思考点,但是他山之石虽好,却不能贴合的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于是我们就选定了几个生发主题,带领教师们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前操作。

二、花样“体验”,拓宽思路

在我们课题的推进中,我们的预设是依托园内园外的生态环境,带领幼儿及幼儿家庭和幼儿园携手一同走进大自然。调查、了解幼儿园及周边自然资源中水域、坡地、沟渠、植被、昆虫、动物……的具体情况,立足地方特色,挖掘幼儿生态活动可利用的资源,并在此过程中尝试运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幼儿亲自然、爱家乡的情感,学会收集、调查、分类、统计的基本技能,发展幼儿的社会综合活动能力,让幼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但是在真实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感觉进行地并不顺利,由于青年教师占了大多数,老师们对亲自然的活动经验匮乏,自己本身的自然感受就少,怎么能带动幼儿更甚至于幼儿家庭进行深层次的活动呢。所以我们首先要提升的是老师的亲自然感受。

(一)改善土壤质量

万物生长需要土壤,但是我们幼儿园的土壤质量并不高。在我们这样一个江南水乡植被的腐蚀性很高,土壤本应该很肥沃的。但是由于当初建园的时候没有考虑周全,所以我们的土表层很浅,稍微挖深一些就会有很多的砖块水泥块,并不适合扎根比较深的植物种植。土表层的土壤也一点也不肥沃,但孩子们的种植肯定离不开好的土壤,怎么改变这一现象呢?老师们在经过一番查找资料后纷纷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人提出购买营养土和原有的土壤混合;有人说用购买的营养土完全替代原有的土壤;有人说现在很流行自制酵素,是不是可以用酵素来改变土壤的质量,立马有人反对这是杯水车薪;有人开玩笑地说以前农村都是用有机肥堆肥使用的,这当然也有反对意见气味太大。最后我们查阅了很多现代的园林管理资料,打算用现代的堆肥技术做一个堆肥站,先对孩子们的种植园地土壤进行实验性改良。那问题又来了:怎么做?堆肥的原材料哪里来?位置怎么设置?怎样才能比较出有没有产生效果?需要进行追踪记录吗?怎么记录?老师们带着这些问题再一次展开了调查。

(二)追踪雨水

江南的雨水特别多,平时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做种植或是自然观察的时候经常会受到气候的影响。例如在种植试验中露养的植物常常会因为雨水不可控而发生烂根、出虫的现象。蘑菇培植试验的时候空气的湿度也是很重要的。每年果树的生长也是状态不可控,这些“难题”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对我们所处的大的自然环境的不熟悉所产生的。如果我们能有一个儿童气象观测站,用我们的科学记录能不能帮助孩子了解自然气候与24节气以及植物养殖之间的关系呢?我们组织教师自制了一些简易的工具,持续的观测了一个春季的雨水情况,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古人的智慧真是妙不可言。“雨水”之后最先苏醒的不是迎春花而是“恰似牡丹开”的苔藓。“惊蛰”前后真的会打雷,小昆虫真的就是像故事里说的一样是被“雷声”惊醒的,因为气温在这一时期稳定的增长。“清明”时节果然是“雨纷纷”,可以持续下好几天的“细如牛毛”小雨。“芒种”过后雨水的样子也变了,变得爽朗而滴滴分明,那是进入夏天的节奏。持续的记录所产生的曲线变化就是四季交替的本来面目。就是在这样一次一次看似天马行空的讨论、调查中,土壤改良计划、雨水追踪计划的可行性越来越大。老师们将这些觉得可行的措施一一进行了尝试,将最后觉得可以在校园中推进的内容按照可行的高低标上了难度标识列入了最后的可行方案中,使我们的可行方案更加具有弹性。以后老师们在不同年龄段开展活动的时候也能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亲身经历所积累的不但是一份最真实的自然体验更是激发了老师们对生态环境的兴趣,不再觉得与自然的互动是那么的不可捉摸。

三、重在“亲·历”,提升感受

有了前期的科学“了解”、花样“体验”让教师直观的了解了“亲·历”的重要性,也让老师知道前期“倾听孩子的声音”是活动的初始动力。所以在后期的课程推进过程中老师们能愿意去倾听孩子们说话,能细心的发现孩子活动中的困惑与不顺畅。而且家长的加入也是孩子们在实施“天马行空”的设想时的强大助力。

有一个班级的孩子想在夏天的时候吃到自己亲手种植的西瓜,正好班级中有在老家种植过西瓜的家长,家长的技术指导比网络查询的资料更加的有效和直观,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摸索。土要怎么拢,保温膜怎么覆盖,开花以后怎么授粉?每次孩子们都在迫不及待的用自己的双眼去看,小耳朵去听,小手去感受。小西瓜慢慢的长大,当第一个西瓜成熟,才一个小皮球那么一点大,孩子们每人尝一尝,也只不过一口,就像吃到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西瓜一样赞不绝口。园内有两颗桂花树,孩子们持续的观察着桂花的生长变化。一夜突来的秋雨让一树的桂花变成一地落英。怎么办?课程还能继续吗?当老师在心里打鼓的时候,孩子们早就用行动告诉了老师答案。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蹲下身用胖乎乎的小手去吧掉在地上的桂花捡起来,他们才不会去考虑“课程”考虑“终止”,孩子们用行动告诉你只是原来的“计划”拐了个弯,老师随即加入了孩子们的行列,一场“收集”与“保存”的新活动拉开了序幕。

通过课程资源的排摸与整理,我们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气候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为我们后期的课程滚动夯实了基础。在体验和游戏开展孩子们的生态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这些“亲·历”活动可能最后没有办法化为文字去罗列他的收获与认知,但是追随着他探究的“痕迹”,我们能欣喜的看到孩子们和自然贴的更近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主动的关注,他们是愉悦且积极的。他们对自然产生了敬畏、好奇和热爱,他们用积极的方式去理解周围世界,去大胆实践自己的想法。

猜你喜欢
幼儿园土壤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天津教育(2023年2期)2023-03-14 07:34:52
土壤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灵感的土壤
学生天地(2020年34期)2020-06-09 05:50:36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26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