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城县大尚屯镇齐圪垯中心青州小学,河北 大城 065900)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学生学习作业巩固、拓展。一直到“翻转课堂”教学进入课堂,这种模式才被改变。学生在课前学习教师制作提供的重难点知识讲解的微视频,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先聚焦主要问题,互动交流,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如何才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呢?本文将从思考的基点,实施的步骤有效运用以及实施的建议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微课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用视频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同时还包括了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课后练习以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或者方式来共同组建一个主题式的“小环境”。因此微课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又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新的教学资源。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大多数小学生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通常时间为20 分钟左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这些学习特点,尽量将教学时间缩短,5-8-分钟的核心内容教学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适应的。
微视频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 分钟以内,虽然在时间上较短,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抓住了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另外,这种简洁教学模式有效的控制了学生每次接收的知识量,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并且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正是由于微课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让小学生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的得到了显著提升。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中首次详细地讲到了关于部首查字典的知识,这是工具书首次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熟练掌握使用汉字词典的技能是语文老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除了能用部首查字之外,我们还知道音序查字法,从其表面含义可知音序查字法多出现在“认字但不知其意”和“知音不知形”两种情况下,音序查字法与部首查字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故小学语文老师在讲解部首查字法时可以将音序查字法作为课堂的知识拓展,这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运用“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先将“音序查字法”通过讲解学生写作文、日记时会读不会写的问题,循序渐进地讲解在汉字词典中的音序、音节的排列顺序,从而使学生透彻地领悟怎样使用音序查字法。
在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积累的关键,学生从大量的阅读中不断提高自身对语文词汇的积累。学生仅仅依靠语文课本的学习,并不能够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大量积累,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来不断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运用微课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可以拓展相类似的语文课文进行拓展,进而不断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比如,在杜甫《绝句》的讲解过程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初春时期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色进行描绘和详细的刻画。同时运用有声有色的描绘手法,“鸣”“黄”“白”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进行美景的刻画,更加突出初春时期生机盎然的特点。“门泊东吴万里船”表达出作者希望战乱早日平定的思想,同时“泊”字写出作者在外漂泊不定,进而表达出作者想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当教师讲解这首古诗之后,学生对作者杜甫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主体为小学生,他们的年龄段较低,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同时理解能力和集中力均较低,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重视儿童教学的趣味性特点,语言要丰富有趣,可通过一些简单的故事、图片等由浅到深地讲述知识。其次,在设计微课堂时要重视课程的完整性,除了课堂主体的设计外,微课的课后练习、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同样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中,要结合微课的内容,简单概括微课的达成目标、名称、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建议等,从而使学生更快地判断自己是否有学习需求,学习情况如何等。最后,微课的制作要以“精简”为主,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做一调查,并控制微课时间在2-10 分钟内,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15 分钟内将课程讲解完成,避免学习的枯燥感,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必须要明确学生最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内容要简短精悍。
“翻转课堂”不只是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是教学的大变革。其教学模式也肯定了教师主导作用,微课视频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只能说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还会有师生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也需要教师的引导,思维的碰撞和学生灵感的迸发也需要教师的细心捕捉。因此,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契合点,让微课程下的“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根发芽!
总之,运用微课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势在必行,但是在實际教学中微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有效地运用微课来导入课堂,为学生创设情景,打破传统教学的空间限制,弥补教材中的缺陷,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