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禹
(1. 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文化演艺中心 辽宁沈阳 110000 ;2. 沈阳京剧院 辽宁沈阳 110000)
提起京剧,就不能不提到京剧乐队。在京剧乐队中,又分为文场、武场。
京剧文场乐队,主要以京胡、京二胡和月琴,京剧乐队中的“三大件”,在伴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以“过门加花”等多种演奏方法使得演唱者在唱腔唱词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又在唱腔“过门”处,让演唱者有简短的休息时间。在演奏中,中间的间隙是可是很有讲究。程式化来说,假如演员演唱高音的时候,京胡可以在唱腔之前拉低一点的音效;要是在演唱低音的时候,京胡就要拉高一点的音,只有这样才是可以使唱腔起到尽善尽美的效果。
相对于文场,武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虽然没有旋律,但又有着无可或缺的位置。每每到情绪将要被烘托时,只有武场的加入才能使它渲染到极致。依靠着乐手的每次击打,轻重缓急中,司鼓、大锣、铙钹、小锣,分开来看哪一样单独演奏时,都是枯燥无味,或者说是噪音的,但当它们合奏到一起的时候,又是美轮美奂。就像是交响乐一样,时而小河流水,时而慷慨激昂。
只要是京剧大家,都是非常重视乐队的。
张君秋先生演唱的唱腔广大戏迷非常的喜欢,原因就是他自己会拉京胡,在创作唱腔中,张先生总是先拿着京胡配合着一点一点的找过门。创作中,在唱腔编好的同时,过门就也创作完成了。张派唱腔的成功,主要在于和张先生有利的条件是不可分割的。由此也说明了一点,就是演员唱腔和乐队有着紧密的关系。为实现京剧乐队伴奏中,由单个音响效果到多个音响效果的转变,大家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坚持努力,让京剧乐队在演奏上更上一层楼。
相信听过梅兰芳大师后来老唱片的戏迷,大致可以察觉到在出现乐队演奏、打击乐音效等方方面面,要比早期的老唱片来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因为这是梅大师根据当时的需要和广大戏迷的需求,从而在演唱方面和乐队演奏方面上作出的重大改革。
七八十年代左右,加入了古筝、琵琶、中阮、大阮、小提琴等。那是根据排演新戏、传统戏的需要,京剧乐队已然由老三样发展到很多器乐一起演奏了。戏曲传统伴奏中的旋律,不管是在乐曲思维和轻重缓急上,都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上。可也就是在视觉直观上,还不够完善。
非要说为什么,我认为第一,剧团演出的戏码大部分还是以前的传统戏,在演奏中,乐手对于传统戏非常了解,也就根本用不上大乐队的配置,所以 文场京胡、京二胡、月琴再加上等等经常在舞台上见到的器乐,也就算是能演出了;第二,就是要增添乐手就得加大支出,有的剧院可以有几十个乐手之多,但是用的数量真的不是很多。特别要说的,京剧乐队中的“武场”中的司鼓、大锣、铙钹、小锣,这些都是一个也不能少的,这也是人数增加的原因。可看看时代,能让现在观众对目前的、多元化的声响氛围所表现出的审美来说,单单来看的话,现在还是遥不可及的。在我看来,优美的唱词、唱腔、有气氛音响效果,如果只靠主旋律上的伴奏还是远远达不到的,它还要增加整体色彩更加的丰富。
它有着极高的技巧、表演和观赏价值。但是,现在时代的发展和整体社会对广大院团的需求,广大戏迷的审美观还有对京剧的需求也使京剧更加任重道远。京剧在以后的道路上也面临着挑战,演员和乐队的配合上的局限性也一点点的发现出来。所以现在就加油突破限制,再加把劲在艺术上的革新。就像,乐队伴奏器乐中的京胡和京二胡,传统演出中是以二黄、反二黄、西皮三种把位演奏的,但是目前有很多新编历史戏或者在剧场演出京剧中,不管是演员的表演上,还是演唱以及乐队旋律中的设计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创新,在许多时候就是要京胡和京二胡独自演奏,这也就是要求乐手本身不能再完全局限于以上的三种把位,应该用更多种把位的演奏。现在看来,京胡作为独奏器乐展现在演出中的例子已经有太多太多,同时也得到了非常好的演出效果。所以,大家在京剧乐队演奏时可以倡导接触更多、更好的内容和不同形式的演出。多多放大眼光,共同努力加油演奏技巧的提高和艺术表现力的提高。大家还要努力多看、多学呗的剧种的闪光之处,更加充实自身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水准,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更快的适应时代的大发展。
京剧要说在这么多年发展历史的过程看,它已然发展成了有固定的程式化,和固定的音乐伴奏形式,这是多少艺术家、老前辈们共同创造和积累的京剧中的财富啊!我们要继承和发展这门艺术,使他在新时代里,仍然保持着无上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