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东汽小学,四川 德阳 618000)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重视有效性,真正做到以问题为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这样,才可真正实现问题情境教学的价值,切丝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但就目前而言,国内部分小学教师对于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解还不全面,教学实践中采取的情境创设策略未能见到成效,还需不断学习和改进,探寻更好更优质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以更好的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是针对和特定,首先要有准确的受众目标,要了解所提问问题对象的年龄、心里特性、行为习惯,针对性设计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并确保所设计的问题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其次要确保问题的针对性,要结合课本内容设计问题,并结合当时的课堂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小学生的性格大多好动,对新鲜事物和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坚持趣味性原则,利用有趣的内容来吸引和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高度集中精神,开发脑神经顺着教师教学思路去思考,去学习。
数学这一学科的知识特点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层次性,难度由低到高,层层递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提问学生时,务必也要坚持层次性原则,由简入难,从一个知识点无缝衔接到另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吸收不同知识的同时又能明白各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此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十个有九个都喜欢听故事,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课堂,只要听到有趣的故事,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倾听兴趣。利用这一心理,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故事类的问题情境,烘托出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回答。比如《圆的周长》一课教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下圆的概念,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哪些东西像圆,然后编撰一个小故事:魔法森林里面要举办一次小动物运动会,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报名参加了,小兔子和小猴子报名参加长跑,运动组委会要求他们分开跑,小兔子围着圆形的跑道跑一圈,小猴子围着长方形跑道跑一圈,圆形跑道和长方形跑道的中心一致,直径和边长也相等,只要谁先跑回起跑点谁就获胜,小朋友们,你们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故事背景来创设问题,既能引起学生听故事的兴趣,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计算力,让其一遍想象一遍动笔计算,从而获得问题答案。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浅,见过的东西少,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有限,如果教学中提问过于深奥,或者其从来没有见过或听过的问题,则学生无法回答,甚至云里雾里。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结合生活实践,立足于小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坚持针对性原则,确保问题符合小学生的逻辑思维特点。如《百分数》的教学,可以采用水杯盛水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演练,然后提问:甲乙两个水杯容量一样大,同样盛满水,在甲水杯里加入半勺糖,在乙水杯里加入一勺糖,哪杯水更甜一点?通过这样贴合生活实际的演练操作和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回忆起自己在家冲糖水的结果,进而得出结论:加一勺糖的乙水杯里的水更甜。
小学数学问题的类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闭合性问题,一种是开放性问题。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一般建议教师多提开放性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思考,不同学生得出不同答案,以此形成冲突,再利用冲突认知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最后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以《圆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与其直截了当介绍圆的概念,不如先用画圈工具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提问学生这个圆是怎么形成的?你们能用手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吗?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做第二次示范,用绳子和粉笔画圆,故意拉不紧绳子画出一个不标准的圆,提问学生“为什么这一次我的圆不圆呢?”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再配合反复的示范和交流,能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和不断求证中获得最终的正确答案。
综上,小学数学教师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坚持针对性、趣味性和层次性三大基本原则下,立足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可以以故事背景切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提问,也可以课堂实践操作,借助教学道具演练之后提问,但最为关键的是要注意问题情境创设的多样化和开放性,留下更多的空间去引导学生思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