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霖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在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为社会主义市场的需要培养了很多的技术人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当前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空白。而对于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来说,其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高职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动和发展,但是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现状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现状身份地位不受重视,社会认同感不高。这主要体现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关注重点都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老师身上,认为其在教育中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而对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并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认为他们的工作无关紧要,作用不大,因此对于他们的工作缺少正确的认识和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这就造成在学校进行表彰的过程中,往往重视对于教师的表彰,而忽视了对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表彰,这对于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的不公平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还存在一个职业现状就是薪资待遇不公平。这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科研教育而忽视行政工作,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指定合理的绩效分配制度。比如,进行教学的高职院校的老师,每天只需要进行八个小时的工作,而进行行政工作的高职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不仅仅要每天完成八个小时的坐班,还要仔细的完成各种繁杂的工作,但是他们所获得的薪资确明显的低于相同等级和相同工作时间下的教师的薪资。
为使组织灵活应对当今世界不确定性、复杂性的环境,管理专家提出了量子管理思维。在量子世界中,只要用正好的能量将电子踢一下,就能实现能级的跃迁,个体也会产生无穷力量。组织内部微小的创新都有可能带来颠覆式变革,而个体力量的聚合和爆发可能会带来整个体系的量变和质变。因此,组织内的每个个体都应该受到足够重视,其潜能和创新能力应该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而言,应明确其创新主体定位,注重自我创新意识,尊重其话语权和参与权,鼓励创业的心态、个体自由创新的思维,鼓励岗位创新,实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方式优化。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颠覆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消灭了很多旧岗位,造就了许多新职业;催生了众多学习平台和载体,重构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总之,互联网带来了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大变革,对传统教育途径和教育方式带来严峻挑战,对高职院校传统管理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十九大提出应“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互联网实现了互联互通,高职院校的管理思维也要从封闭式边界思维过渡到开放式跨界融合思维。高职院校应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主动研究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和重构,促进部门和环节协同配合,实现不同部门“信息孤岛”的互联互通,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从不必要的低端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以便为学习和创新提供时间和精力保障。
激发高职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创新的主动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以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引领个人成长,奖优罚劣,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二是建立更具激励机制的薪酬制度。针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特点,设置宽带薪酬制度;建立“岗位创新奖”单项奖励机制,奖励岗位创新卓有成效之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人人创新的良好氛围。三是为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关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横向比较,而且关注其个人纵向的表现和发展,为其谋划成长通道。同时,根据胜任力模型和个人特点安排培训。
总结: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竞争力提升,固然离不开专任教师以及科研人员,但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作为一线办事员,担负着整个学院的日常事务,保障着整个学院教学等工作的正常开展,也默默地为学院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高职院校领导者应该改变观念,公平对待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科研人员,完善健全高职院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一方面加强了对基层行政人员的管理,避免产生职业懈怠;另一方面保障了基层行政人员的利益,激发了他们的工作潜能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