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上海电机学院文理学院,上海 201306)
大学数学,作为大多数大学生的必修课,不仅为各专业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而且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理智严谨的个性,对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起到了不言而喻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学数学课程内容较抽象,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觉得枯燥无味,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成为了摆在大学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尤其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下,教师不仅要授学生以“鱼”,更重要的是授学生以“渔”。因此,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教学内容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区别于传统的接受式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学数学作为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学科,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顺应了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尝试:
教师首先要进行研究性教学,一方面研究专业的发展,学生的特点,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另一方面需要研究“研究教学”的含义,而研究教学是老师已经通过审视已有的教育理念和现实问题,在教学中应用教学理论,不仅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且改造和扩展知识,形成新的教学思想理论,因而提升教学水平。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不是全部依赖于老师的指导。“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不断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注重“教”,轻学生“学”,沿用“概念——定理——例题——练习”的老路,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被动地接受和简单的信息积累过程,不能对隐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进行提炼和分析。教师付出多,回报少,学生学来的只是应试的数学,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真正体会数学的精髓和内在联系。而“研究性学习”最本质的属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其中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很重要,无论是学生提出,还是教师给出,所提出的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只有素材而没有结论,这样才具有研究的意义。比如,在讲完积分的定义时,可以提出定义中的两个任意性,即分割的任意性与点的取法的任意性能否改为特殊的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研究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比如全概率共识和贝叶斯公式是概率论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公式,这两个公式历来是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于“如何划分互斥的简单事件找到完备事件组”,“如何应用这两个公式正确求解问题”等方面存在疑惑。通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探讨模式,从发现问题的角度出发,引入具体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地推导出这两个公式。
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与学习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学生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已成为常态。互动式网络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信息呈现和资源共享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直接的、实施的交流与互动,形成了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和网络学习三维以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通过老师提供的教学、实验等视频资料,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习方式更灵活,充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倡导大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过程,勤于动手与动脑,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只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必将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