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长江
(四川省荣县长山镇初级中学校,四川 荣县 643113)
生物课程同人类生活关联密切,初中生物课本中涉及到的生命、环保、疾病等内容都是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利用生活素材和情景开展生物教学自有可能性和必然性所在,也能在潜入默转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的实用性。
上好一堂课的先决前提是保证学生的听课热情,在正式开讲前,适时设置几个生活化问题导入新课,可以助推学生听课热情的激发,例如,在教学“呼吸道中的空气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便可以以生活化问题做好新课的导入。问题如下:研究发现,北欧人同亚洲人在鼻子形状上会有一些区别,导致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人在感冒发烧时,往往会有鼻塞、流鼻涕等症状,这又是为什么呢?以类似充满生活气息的问题助力学生探究热情的点燃,让他们在探究欲的带动下积极思考、认真探讨,新课的导入自然不在话下。另外,过去常规的生物教学活动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展开,学生只是跟随教师的步伐亦步亦趋地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过于被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少之又少。生活化问题的设置,同样创设了更多进行课堂互动的空间,拉近师生、生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思索问题的同时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重点在于能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能不能协调好课堂关系、能不能将生物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师要做的则是细心留意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物素材同知识教学整合于一体。其中生活情境的创设是联系生活和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适时打造生活化课堂情境,以这些数见不鲜但又新奇独特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开讲之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展开回忆——在燥热的酷暑天,是在屋檐下更凉快还是在大树底下更凉快?学生马上想到平时的所见所闻,回忆起爷爷奶奶在大树下乘凉的情形,继而总结出在大树底下更凉快的结论,此时,教师要继续追问,让学生自主思索和探究。之后教师再立足于
树是有结构有生命的宏观观点,拓展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叶片结构等详细的知识点,带领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思考、循序渐进的解疑释惑。另外,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也应基于学生的生物学情和知识水平,创设同学生学情能力相适宜的情境,方能保证情境教学的顺利推进。
实践无处不在,初中生思维活跃、好玩喜动,比起固化乏味的语言讲解,他们普遍更喜欢多元多彩的实践活动,教师要立足于初中生的性格特征,巧设生活化生物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更多兼具探究性和趣味性的生物实践空间。细化来看,在教学引导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整合、拓展生物课程内容,创新生物教学形式,以不同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生物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强化实践素养。以“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章节的学习为例,在解析完基本的教材知识后,教师可以设置主题为“污染无处不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在课下自行调研实践,并撰写实践报告,将本小组的调研成果同其他学生分享。这一同生活紧密关联的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物实践经历,让学生感受生物知识的无处不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在循序渐进的生物实践中认识到环保的必然性所在。另外,实验是生物课程的重要内容,受教学素材和教学时间的限制,生物课堂上的大部分实验都是由教师给学生做统一演示和解析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少之又少,为此,教师也要做好对课外生物实验的设计,给学生制造更多自主实验、自主动手的空间。
一般而言,生物作业的主要形式一般以内容单一、模式固化的习题类作业为主,很少延伸至课外,观察类、实验类、调查类的作业少之又少,在此种作业设计模式的长期束缚下,很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甚至激起逆反情绪。加之长期布置重复性、机械化的习题练习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这也是致使很多初中生应试水平高,但变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弱的主因之一,长此以往,无疑无益于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养成。为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新作业布置模式,基于生活情景和生活素材设计生活化作业,以此助推学生生物思维的拓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注意留意生活中的生物问题的好习惯。细化来看,联系生活设计作业要求教师及时脱离于固化作业布置模式的窠臼,教师可以以学生周围的熟悉事物为切入点,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布置一些生活化作业。例如,在教学“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这一章内容时,可以设计观察类的作业,让学生到公园、植物园等处认真观察不同的绿色植物,并写好观察记录,在学习“种子的萌发”一课时,可以设计探究类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在条件等等。
总而言之,教学改革新时期,生活化教学手段在各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日愈普遍,教师要及时摒弃过去照本宣科式的生物教学模式,以生活化元素的融入为学生打造集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于一体的生物课堂,助推生物教学成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