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正贵
(贵州省威宁县麻乍镇麻乍小学,贵州 毕节 553105)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引导。语文教学要凸显语文学科特征,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讲授,更要施行情感教育,让学生乘坐情感海洋之船,在文学世界中尽情遨游驰骋,从而在驰骋过程中去触摸一路美妙的风景,提高审美能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必须将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融合,以此实现对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发展。
首先,有益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该目标可借助小学语文的情感、认知与意志这三方面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能进一步解放学生们的思想,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习中。因为情感教育注重“人本理念”,旨在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其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其次,有益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小学生语文学习中,最直观的审美对象就是语文教材。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无论是古诗词、小说或是现代文,每篇文作都饱含作者深厚情感。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字里行间显露的情感,并从中获取更深层次的文学美感。且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美的视野被大大打开。尤其是教师的情感教育施行得当,学生们更能得到正面、积极的情感熏陶,这对学生后期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最后,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教育教学中施行情感教育的效果是极为显著的,一方面,小学生年纪尚小,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究热忱,只要教师稍加引导,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小学生总是渴望获得大人们的关注,教师施展情感教育,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多了,学生更愿听从教师的指导,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情感教育的施行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其作用。学生情感的调动也是需要在特定的情境、契机中的。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自由、和谐的学习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情感共鸣,如此教学,方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例如,教学《观潮》时,教师在为学生们朗读的时候,即可运用生动的语言来为学生描绘出“观潮壮景”。当读到“江面很平静......薄雾”时,教师语气平稳轻缓,悠悠长,将学生带入到带着点点雾气,朦胧美的海塘大堤中;当读到“顿时人声鼎沸......潮来了!”教师声音顿时拔高,带着一丝激动;读到“浪潮越来越......浩浩荡荡地......”教师声情并茂,语言热情高涨。读到末段时,语气又慢慢回归平静。之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钱塘江观潮之景以视频方式播放给学生们看,让学生们能更直观地感受钱塘秋潮的雄伟壮观与奇特,并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语言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语文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情感教育的施行也离不开这一目的。教师情感教育教学中可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因为当前小学生们的家境都比以往好了许多,在家中亦是受尽万千宠爱,个性化特征极为显著,但与家人关系处理上却矛盾颇多。为了加强亲情方面的情感教育,教师可利用教材文本内容,来增进学生家长的亲子之情。例如,五年级上册课文,该单元有《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两篇经典有关于父母子女的文章。教师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仔细回想下,生活中父母都为自己做过什么事,是极其难忘的,而自己是否又曾体贴过父母对自己的包容、关爱。自己生日,父母都会记得,还会送各种礼物;而父母的生日,自己又记住了几分呢?待该单元结束后,教师还可专门开设一堂亲子课,邀请学生家长来校与孩子们共读文学作品,做亲子活动。课后,教师为学生布置有关家庭方面的活动,将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实施。
语文文本中含有的情感体验是极为丰富的。有时候一两个词或是一句话,就能凸显作者浓厚的情感。为此,教师施展情感教育时,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情感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因为时代不断变迁,或许很多小学生对周总理并不熟悉,教师可就周总理为祖国所做的贡献进行解说,让学生对周总理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中周总理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言出必行,为学生做好榜样作用,使学生意识到,只有读好书,好读书,方能将其所学用到实处,用于贡献社会和国家。又如,教学《掌声》时,对文中英子上台前后,听到掌声前后的心理变化,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英子整个心态变化过程。通过对关键语段的品读,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主旨,懂得去尊重,关爱他人,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
语文学科蕴含深厚的情感,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在立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特质的基础上,创设多元语文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其心灵,最终提高思想学生思想高度,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