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传统 振兴川剧

2020-12-08 02:05:52奂涓
魅力中国 2020年36期

奂涓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文化馆,四川 广元 628317)

近年来,国务院和四川省先后发文“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指出: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以川剧为代表的四川戏曲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四川人的性格和情感,是四川的文化符号和标识之一。

这些年四川省花了很大力气“振兴川剧”,也出了些成果,但不尽人意,往往总是以某个团某个剧目参加某项活动的某次演出,获得了某个奖项回来就“封箱”,不能普及,有好多观众能看到这个剧目?上座率可不计,更不能参加文化惠民活动,让基层群众一睹风采了。

整体看,川剧演出不景气,多数现存剧团生存困难,很多剧团仅存“标牌”,很多演员转行,很多剧团解体或在体制改革后成了“××文化研究”机构,让很多川剧人感到紧迫,“危机”、“消亡”之说不绝于耳。我承认“危机”不认同“消亡”。

我父亲从事川剧艺术50多年了,足迹曾遍及蓉、渝及省内20余县城乡,表演上也还较受观众欢迎,小时假期随父巡演游玩,及至后来参加群文工作,耳濡目染剧团兴衰。近年来由于影视、流行音乐、广场舞、多媒体、网络文化及各种娱乐活动的快速发展,分流了观众,也影响着人们的欣赏审美观。曾几何时剧场门前人流如潮、一票难求,当年久演不衰“满”而加座的剧目现在少有人问津,当初挂牌即“爆”的演员如今知音依稀。在我们山区小县城,接个歌舞团各种“新潮”演唱、“怪异”表演,每票20元,可以爆满几天,且观众各年龄段都有,可演川剧每票2元,连场租电费都卖不够,还常常因“故”(观众太少)停演。有几位曾是父亲多年的粉丝戏迷朋友直言不讳地说:“从前每戏看,现在觉得川剧节奏缓慢、锣鼓噪音、唱腔原始,无法再来忠实捧场了......”,这无异于“断交声明”,我父久坐无语,简直是对其毕生追求的打击。

在此“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严酷现实面前,我觉得父朋友不无道理,老戏迷逐个“千古”,青少年看不懂,中年戏迷情趣爱好在发生变化,如果川剧仍然“孤芳自赏”,对川剧的短处看不到或不承认,则川剧的生存发展前途真正“危机”了。因此研究怎样争夺观众特别是占人口比例很大的青少年观众,成了文化部门及川剧艺术工作者迫切的课题。

近年来,能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新剧目不多,多数演员的素质不高,表演及声腔不过硬,声色艺俱佳的尖子演员缺乏,加之剧场设施硬件、舞美灯光落后,音响效果差,乐队建制跟不上形势,观众面大部分人的古典文学知识水准差,欣赏传统戏曲故事情节难等都是走进剧场观众减少的因素之一。

最主要的则是川剧艺术本身及演员演技所存在的感染力减退的问题。现代观众的审美观、鉴别水平、欣赏习惯向川剧“师承祖传”的“程式套路”“正宗表演”提出了挑战,事实上许多演出现象连演员他(她)们自己看来也不是滋味,“打反发兵”众将重复“推衫子”套路,“排朝登殿”众臣轮唱“水词”“官词”千戏共用,“三宫六院”“一拖二百钱”的扭捏作态,还时不时向观众“甩秤砣”(抛媚眼)挑逗,俗不可耐,有的曲牌帮半天上句板(立四柱),过门、节奏、板式无变化的上下句呆板唱法,本来就令人乏味了,还时不时出现语法修辞皆无法解释的“目观挂”“自打华”“无信消”“目观哨”等枚不胜举的水词,使人费解。也有演员不分情节、感情、人物、唱腔,以高、宽、长作本钱,不断地“拉警报”(翻高任意延长)显“功力”强要掌声,有的戏“拿手”几十年,演不腻看得腻,凡此种种,很难寓教于乐,使观众在剧场里得到轻松愉悦的艺术欣赏,并和演员互相情绪反馈,“奉陪到底”了。不能顺应观众现代审美情趣的演出“曲高”也“和寡”,没有知音,势必有一天成为“艺术文物”仅供研究或出口演出了。

再其次部分集体所有制剧团,地方财政经费投入不足,演员基本工资都难保障,愿自己的团被合理“布局”掉,好重新择业或下海“钱程”优厚,更别说练“专业绝技”改革创新提高自己的专业演技水平,没有好演员和高质量剧目,即使“忠实观众”也难“迷”川剧,这些团注定难生存下去。

我是“行外人”,说话“不腰疼”,揭川剧之“短”,难免片面,意在抛砖引玉,能有更多的人关心川剧,共谋改革之策,尤其是“行”内专家学者戏曲工作者能潜下心来研究,评论别只扬长不揭短,摒弃川剧之糟粕,强化其优势和特长,使国宝级的川剧在传承中变革、创新中发展,真正拿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强,专家、观众、领导都认可的精品川剧剧目,让“振兴”落到实处,结出繁荣发展的硕果,使川剧这颗明珠更加光彩照人。

我们要高举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