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虹
(金华市汤溪镇中心小学,浙江 金华 32100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各方面素质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它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1]。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它给予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审美能力,更胜于给予单纯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对美形成初步认识的关键。但是小学生可能还处于孩童的无知懵懂状态中,很难能够仅凭自身的约束能力,做到集中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当他们面临的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所以就需要老师适当的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变换课堂的固定模式,以新颖的方式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而提高美术课堂的学习效率。
我国教育是更加偏向于理论方面的应试教育,所以就导致教育教学形式一直以来都相对单一,尤其是小学生阶段。大部分是老师站占主导地位,通过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将大量的知识点授予学生。过于重视分数,也导致大部分教师总是以培养出高分学生为己任,对于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方式更加重视。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虽然传授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却很少引导学生们去思考,从而导致了学生实际上只是记住了某些知识,思维并没有什么改变,至于如何运用,更是一概不知,故而难以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更难创作出好的作品。
出于对分数的追求,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追求将更多的知识点授予学生。大量的知识要点需要讲解,美术课时一般又少的情况下,就使得很多老师根本没有时间去采用生动新颖的方式去讲课。他们这种单纯的授予式讲课方式下,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就变得很少。如果学生因此形成美术课就是背诵课堂的潜意识后,对于后期的美术教学工作开展也会产生一种难以挽回的消极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自身的心理与生理都处于还不成熟的状态,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因此很难静下心来去学习一些枯燥的理论。但是他们可能都喜欢听故事、看图画,所以如果老师提前备课,将知识点的背景故事整理清楚,挑选合适的背后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从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某些知识,估计学生会更能接受,上课的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小学美术是引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美术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当中,从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赏析作品中的美到亲手创造出美的艺术作品。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美术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是一门比较需要动手能力的学科。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需要真正的动手去做,才能掌握。因此美术老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美学知识,更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引导学生真的去亲自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动手意识。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要对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3]。在美术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展示美术教学中需要学习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名画的赏析,陶瓷的讲解等等。让学生通过眼睛去看,通过耳朵去听,将视听结合,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小的奖励,让学生们在长时间聚精会神的学习之余,适当地看一些与美术相关的小视频,在劳逸结合的同时,增加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师可以在应用新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辅助性美术教学的时候,尽可能地发挥出其价值来丰富、拓展学生美术知识面[4]。利用新媒体教育,可以弥补美术教育教材过于稀缺的状况,教师通过对网上各种资源的筛选,应用于课堂,以此来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于美术作品能够理解更加的全面深刻。
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言,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模式,无疑更有助于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更加高效地学习。尤其是学习美术这样,最终需要应用于实践的学科。因此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力,应用各种方式,打造更加新颖有趣味性的课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以此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形成良好的美学基础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