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辉
(浙江省东阳市湖溪高级中学,浙江 东阳 322100)
什么是语文思维?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肯定涉及到思考,这个思考模式就是语文思维。其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有共通之处,指的都是学生在学习环节对于知识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全方位的分析,并且形成独特的观点,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轻松解决。
(一)缺乏思维教育理念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是从语文知识是否丰富的层面上体现的,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然忽视。课堂教学环节,也没有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知识的传授也是单向的,学生的思维根本没有得到有效训练。
(二)不注重学生语文思维独立性培养对学生语文思维的独立性培养不注重。过分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导致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想法的表达方面,面对不同的语文问题,无法保障每次都认真思考,对于学生独立性语文思维的养成十分不利。
(三)缺乏完善丰富的语文教学手段高中学生语文思维的有效养成,离不开丰富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的支持。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所以很多教师将考试大纲作为教学指导,教学方法单一机械,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如此一来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
(一)教师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必须强化提升教师是学生成长和发展道路上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就必须保障教师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是过硬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累积情况,还需要注重自身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保障学生在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语文思维。例如学习《离骚》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文章成于久远的战国时期,再加上生僻字较多,所以想要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顺利培养,教师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好自己的语文思维,并且将其有效地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整篇文章主旨大意的同时也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思维。
(二)发挥情境教学法优势,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有效培养促进高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情境教学法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该种教学模式,在全方位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实际教学过程中创设出合理的情景,并且设置好相应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顺利学习整篇课文。在此过程中,学生主体的地位被充分尊重了,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更加积极地回答,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良好的语文思维。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为学生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播放一些与荷塘月色有关的歌曲或者视频,供学生自由欣赏,在恰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沉浸在其中,充分感受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教学环节教师还可以引入恰当的提问,例如“荷塘月色最能够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作者希望借助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情感”等,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开放性十足,学生完全可以带着问题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在细细品味文章的同时,找寻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学习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再例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作品是诗人晚年所创,饱含着悲愁和凄苦,高中学生缺乏人生经历,难以真正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介绍词人的经历,引导学生阅读这首词的时候把握好主线,明确朗读要求,感受“境由心生”“音容笑貌”促进课堂教学幻境的进一步丰富,学生走进词人的内心,感受其内心的愁苦。
(三)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展开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应用也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明显,不仅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传统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占据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无疑限制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为此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恰当地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此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四)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透过生活讲述语文往往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生活化语文资源,让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感受语文知识的现实意义,强化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所在。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深入探讨“如果祥林嫂没有失去儿子,那么她是否会幸福的生活”“如果祥林嫂的丈夫没有去世,那么她的人生又会有不一样吗”。在学生就这些问题探讨之前,教师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现代社会妇女年纪轻轻就失去丈夫,儿子,那么她们的生活会出现什么变化,是否能够继续平静生活,对比显示,学生意识到祥林嫂之所以有着悲惨的人生并不是这些外因所致,而是其处于封建社会,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时代的产物,如此一来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语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一定要积极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展开语文教学,运用更多新型有效的手段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语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