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明慧
(河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体育教学是指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如语言法(动作讲解)、直观法(动作示范)、练习法等,按照一定的原则,向学生传达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技术,以及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等,整个过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育训练与体育教学不同,主要是指在学生在掌握了体育基本技巧的基础上,再经过反复训练和巩固,从而提高自己的体育竞技水平和体育技术,是为保持竞技能力而进行的专门的训练。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均是以体育学科为基础,如果非要将两者关系加以区分明确,从指导思想这一角度而言,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均是为了实现体育运动所追求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采取的一种训练方法。纵观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在运动器材、训练场地以及师资力量方面均存在交集。为此,两者存在必要的相互性。接下来对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相互性加以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内容上的交集,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内容上的交集主要体现在运动器材、训练场地与师资力量方面,同时两者最终目的一致。(2)特点上的不同,从技术特点角度加以分析,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特点有所不同,具体为体育教学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全方位、多角度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特点为广泛性、大众化;运动训练最终目的更为直接、明显,主要是针对运动员或者是专业人才,实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其最终目的为了帮助运动员或者更好的成绩,或者是在运动竞技时取得胜利。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相比较,运动训练显然更具针对性。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自身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保证教育工作质量,更无法保障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对此,校方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例如在高校当中引入一些专业性较高的体育人才,同时要对转向人才提出更高的任职要求,使其在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以及体育专业教学技能的同时,有能力承担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协调发展的重要职责。同时还可以根据校方经济情况而考虑聘用国外的体育教学专业性强的人才,或者是国内已经退休的优秀运动员,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授与普及。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教学培训及体育进修机会。总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协调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除此之外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使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养得到整体性的提升。
正是因为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将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其互补性,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一方面就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教学与训练的课程科学设置。
现如今,高校在开展实际的体育教学时,主要是对体育运动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而且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没有注意到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因为体育教学缺乏吸引力,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厌烦体育训练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优化教学手段。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安排有趣的活动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准备一些有挑战性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同时,体育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来。优化教学手段,也是协调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基础。
体育教学和训练是体育教育重要的环节,我们要区分二者,同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二者的互补性,同时合理地安排教学和训练课程,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方案。大学生不应该只是重视学习,大学校园也不应该是以培养文化知识为主,注重身体锻炼是每一名大学体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笔者个人觉得,作为大学体育教师,要把体育教学当成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使学生有终身运动的意识,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让教学和训练协调统一,向着更加科学化道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