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08 02:05:52周彩荣
魅力中国 2020年36期

周彩荣

(吉林省敦化市第三小学校,吉林 敦化 133700)

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具有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的辅助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了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活泼课堂气氛,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信息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它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好奇”的需求。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够浓厚。现在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后,调动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就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时,我在向学生介绍几位图形“朋友”时,配合悦耳的声音效果,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一个个都像真的一样,飞到了我们面前展现在屏幕上,学生们兴奋不已地报着各个图形的名称。接着运用信息技术动态效果,显示四种图形“朋友”给同学们带来的节目:有烟囱里还正冒着烟的乡村小屋,有正在发动的小轿车,有嘎嘎直叫的鸭子,有快速行驶中的火车等等。然后图片全部消失,请学生回忆刚才看到的东西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学生回答十分积极踊跃。简单的图形拼组出了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学生觉得既新鲜又好奇,激起了他们很高的兴趣,并为巩固练习中自己拼组图形做好了铺垫

二、应用信息技术,融化教学重点和难点

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抽象,再加上有些内容的传统教学手段不得力,所以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教学方法中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这为教师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教学小学数学第一册“加法的初步认识”,虽然在未读小学前已经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加法计算,在这里,就利用课件充分展示了加法的含义和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我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了3个鱼缸,其中一个鱼缸5条鱼,一个鱼缸3条鱼,还有一个空鱼缸。要知道两个鱼缸一共有几条鱼,就是把两个鱼缸里的鱼同时倒入那个空的鱼缸,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就是加法,这时通过屏幕出现加法算式:5(加数)+3(加数)=8(和),并且每个加数都逐个由蓝色变成红色,同时还配有悦耳动听的声音,读5加3等于8,做到了数形结合,声情并茂。利用多媒体课件,动静结合,在激趣入境、激情入境的过程中,动形结合的信息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的信息;也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融化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三、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材内容中,涉及的一些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于得到满意的解决办法。而实践操作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在教学中,可把信息技术作为中介物,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实践操作,使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得到具体形象体现,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统计”时,通过故事导入后,联系实际来统计全班学生爱吃水果的情况。这时屏幕上出现三种水果,学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我将全班同学的选择结果显示在屏幕上,那么该怎么样来统计呢?在第一册的相关内容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于是马上会想到把它们分一分排一排来打“正”、打“△”、打“√”。学生可以将上面的水果用鼠标进行拖动来完成分类排列的工作。当然也有学生会觉得这种统计方法太慢,可以用其他一些符号来统计。课件中也准备了这样一张表格,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号来统计喜欢各种水果的人数。然后投影展示学生的不同统计方法,再让学生讨论探究哪种方法更优。得出“正”字法最优,一是方便、快,二是便于统计的数字。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实践表明,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和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都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