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庆艳
(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领头小学,河北 唐山 301506)
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目前基本上还是以“文体思维”为主,大多数教师都会更加注重语文学科范畴内的素养提升,但是却忽视了阅读本身的工具性和通用性,没有将阅读教学当中的跨学科思维作为重点来展开教学。而实际上,跨学科能力的提升,才能够为学生打下语文知识基础提供忠实的后盾,因为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较强且兼容并包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想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见识于知识储备,从而与其他学科之间呈现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和谐关系。
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就必须打好阅读的基础,让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学会真正地去运用语文来解决学科问题。国际上对于阅读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普遍认为,在真实的社会环境里面去,人要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当中学会阅读,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跨学科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实用的,一项具体的学习内容,运用知识的牵引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总体阅读兴趣,并且提升各学科的掌握程度和成绩,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也能够进一步的拓宽学生的思维理念,从而在科学的思维方法下获得新知。对于阅读理解的策略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对文本的记忆,单纯依靠老师教学是不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去进行阅读理解,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思考的要素,从而获得跨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
对于跨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的专题来进行展开,从教材文本为基础出发进行跨学科阅读教学,需要先找到课文与学科知识内容之间的连接点。例如,在学到《彩虹》的时候,就可以联系科学方面的知识来向学生陈述出现彩虹现象的原理,让学生更为系统的认知有关彩虹的内容。要让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难点,通过预习作业的检查,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在自我提问策略的基础上,让阅读者能够对阅读材料提出一些问题,并尝试性进行解答,让学生能够从文章中获取到信息,并且理解文本意义当中的逻辑关系。可以让学生出题来考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自问自答,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兴趣点有困难点,有清晰把控力。
在跨学科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各个学科的学习规律,语文教师要与其他教师一同配合来安排完成课程设计,以确保跨学科知识能够充分的融入到我们课堂当中,同时也能够辅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甚至可以邀请对应学科的教师走进课堂,双方合作来对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帮助学生语言拓展知识的内容。例如,课文《葡萄沟》就有可能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分布在各个省份的学生未必都见过晾晒葡萄干的阴房,并且对于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也是比较陌生的,那么对于课文中所提到这个词,就很难在脑海中建立起合理的想象。
所以教师就需要适当对背景知识来进行补充,确保文章的科学性,能够充分被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与探索,并且针对课文当中的内容进行深刻仔细的研究。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图像和参考率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课文中的语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影像,将文字转化为画面,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文章中的每一句描述性的语言都可以被构建成一个立体的环境,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带领学生走入这个立体的环境,并产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在不了解当地气候环境的情况下,很可能会说:“没有屋顶的阴房,要是下雨的时候,葡萄还能晾干吗?”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就能够借助地理上的知识明白为什么根本没有屋顶,又为什么葡萄需要在阴房晾晒,而生姜和葡萄又为什么具有着别的地方难以比拟的甜度。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新知,从而实现跨学科能力的提升。
兴趣能够指引学生不断地努力发展更多的学习要素,对于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教师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就在于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培养,在设计合理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逐步发现学科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实现能力的综合提升。教师教会学生阅读,也就能够教会学生思考,对于学生兴趣点的触动也是开启学生思考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