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霞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北关小学,辽宁 本溪 117000)
在我国教育改革总体布局中,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等三方面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学校与教师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相应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因此在小学德育课堂中,教师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着重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格,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又能通过对自身认知的明晰与品德提升使核心素养得到优化,进而在学生成长中形成持续的良性循环。
就小学德育现状而言,部分学校与教师仍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固守单一的灌输式教育,仍然囿于枯燥的理论讲解方式,如单纯给学生讲述尊老爱幼、友爱同学等品质的重要性与具体事例,学生能够从中有所体会但十分有限,并且此种方式导致课堂氛围相对压抑,严重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思考。长期采用固化单一的德育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兴趣,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尚未深入实践,不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当代的小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其接收外部信息的速度与数量是以前所不能比拟的,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下,小学生接触的信息过于繁杂,加之学生尚在价值观塑造期而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学生在网络时代迷失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不能忽视这一时代特点,且需要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然而就小学德育现状而言,相关教育者并未将学生的实际心理变化纳入教学实践中,没有及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校园暴力、不适当早恋与虚荣攀比等现象进行引导纠正。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兴趣和促进其全面融入其中,教师需要转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相对放松轻快的方式下习得德育知识。譬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德育演讲比赛、汇报演出等活动,将德育内容与相对灵活的方式有效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其中体会德育的重要性与人性美,并且通过此类活动能使学生对自身形成清晰的认知、正视自己且有效管理自身。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创设相关的道德故事场景,使学生在情境中增加道德情感体验,使其身临其境地理解道德原则的形成与实践过程。
因教育者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所以德育不仅可以发生在专门的课堂与活动中,而且应将德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由此拓展学生接受德育的空间与多方位使其感受高尚品质的光芒。譬如在科学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为阻止德国研制原子弹为世界带来毁灭性打击而同意在美国进行原子弹研制,之后也会因原子弹投向广岛、长崎造成的人民伤亡而感到愧疚此类的故事,向同学展示爱好和平的重要品质。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语文课堂中讲述方志敏烈士的故事时,通过为学生展现方志敏烈士的舍身保国的大无畏精神,而使学生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感的力量,促使其爱国爱人民观念的形成。将德育渗透进各学科中,有效开阔了学生在道德品质养成方面的视野,并且使学生的道德品质伴随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增加而提升,切实实现了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目标。
在学生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小学德育工作也要注重将学生道德品质纳入社会参与中,即积极为学生开展德育社会实践活动。譬如,在植树节组织学生进入公园等地亲身植树,使其在此过程中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清明节或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之际,教师组织学生去往当地烈士陵园为烈士献花扫墓,让学生通过此类仪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在养老院陪老人聊天,力图使学生在这类活动中学会尊敬老人等品质。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德育符合新课改的时代要求,也体现了教师对于教书育人这一根本目标的追求。教师在小学德育中要清楚认识到现状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寻找突破的方法,力使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起初阶段就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与高尚品质,为其长远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