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芸
(江西省乐安县第四小学,江西 抚州 344300)
众所周知,语文是所有科目学习的基础学科。因为如果语文学习的基础奠定不好的话,对于其他科目的理解认知便无从下手。所以,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不仅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习语文知识,学习语文方法,让他们在逐渐融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而为了不断地挖掘学生更多的潜能,真正地找到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建构一定的知识框架,同时也要对于自身的学习能力有具体的引导教学。让学生学会将自主学习能力的运用积极展现在语文教学的平台上,让他们能够依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带着探究的思维去学习语文,带着满满的热情去自主探索语文的知识海洋。
小学语文自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新教学形式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中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重难点部分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不同思维的相互碰撞,激发学生的灵感,使他们在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时获得新的体会。通过小组成员的探讨,他们能够很快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推动学习进一步地深入。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合作讨论中深入分析,了解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要让学生有探究的行为,首先要有探究的愿望和探究的想法,那么,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疑惑讲出来,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这样才能让他们养成一种善于思考的习惯,只有善于思考,才会带着自己的思考和批判进行学习,这样学生才能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也才能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愿望及行为。所以,教师要从课堂评价的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对于那些大胆提出自己疑问的学生,教师的表扬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也可以鼓舞其他学生。教师适时点拨、讲解,要善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和筛选,在课堂上能解决的问题由师生共同完成,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教师给予恰当的解释。当然,也有的学生无疑可问,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思维的盲点,找准学生质疑的契机,无疑而生疑。所以,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学的动态生成特点也让师生之间在完成着密切的互动与配合,在共享着各自的思想和发现。教师要激发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学习语文,有了思考,才会有更多探究的可能。
要让学生具备自主意识,首先我们要让他们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只有他们敢于去探究,乐于去探究,才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形成探究的愿望和想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是疑惑还是看法,都要积极地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充分地进入思考的状态中。同时,也能够带动其他同学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当班级的氛围逐渐地被带动起来后,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回答问题和提问,让他们不仅形成质疑的能力,同时敢于去进行一定的批判,使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具备更强的主动性,让他们的自主探究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从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个人的能力表现,针对他们的问题和优点在课堂评价中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增强自己的自信,同时得到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小学语文教师也要积极对于学生问题的提出进行一定的整理和分析,在课堂上能解决的问题要积极与学生进行共同的完成,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于课文内容的不断联系和应用。当然,有的学生没有疑问去进行问题的探究,那么教师并要积极调动他们的思维盲点。也就是说,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思考疑问,让他们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站在教师的引导点上进行事物的不同看法和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习惯需要教师有益的引导,要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想法学习。教师首先要营造宽松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于将自己的疑问讲出来。在小学语文的课文选择中,大多数都与小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然而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学生有些地方也不太明白,或者课文所讲的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冲突,但是碍于教师的权威,学生不敢讲,不敢言。这样的一种学习的心态,自然不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更是没有任何探究的想法和愿望,所以,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保持开放的心态,采用适当的方式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总的来说,现如今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小学的语文教学必须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样也反映出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也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方向。让学生在学习中边活动边学到知识,找到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社会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为了真正使“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发挥作用,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平等地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信任和启发,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