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刍议

2020-12-08 02:05:52梁雨倩
魅力中国 2020年36期

梁雨倩

(山西省洪洞县辛村中心校,山西 洪洞 041600)

小学美术教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艺术性的学科,从多年来我们国家小学美术教学的情况来看,小学美术教师并不将培养学生审美或其他艺术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而将其作为了帮助学生放松的方式。但在很多小学中,学校及美术教师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了。在当前我们国家新修订课程改革标准之下,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和发展成为了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的事,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应当得到小学美术教师的重视。本文将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审美能力不仅仅是指学生的欣赏美的能力,更多的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当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逐渐培养起学生不断发现细节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这个过程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小学生处在一个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均较为薄弱的阶段,再加上小学生的心理培养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于学习和素质培养的集中能力不够,往往会因为爱玩而忽视了应有的学习和素质的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在学习当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当前新修订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之下健康且全面地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保守,难以激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由于长久以来受小学教学当中形成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即使是像美术这种艺术性学科也被禁锢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小学美术教师往往采用口传笔授的基础方式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但随着学生心理上发生的变化和教育环境的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够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面对这种教学大环境的变化,许多小学美术教师仍受困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保守地进行教学而不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这势必导致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降低。

(二)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由于我们国家教育系统的特点,中小学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往往只有通过考试这一目标,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均对学生的考试能力给予了过多的重视,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发现,许多小学虽然设置了美术课程,但美术学科的课时在临近考试时往往会被一些主要学科占用,导致美术教学流于形式,美术教师也深受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小学美术教学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做好理论知识讲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实际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在刚开始难免会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疑问,不理解审美能力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培养审美能力。因此在进一步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之前,小学美术教师要先对美术上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心中对较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有许多实施上的困难,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将基础的理论知识以一种较为生动的方式讲解出来,使学生的审美标准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美学观点的交流

小学美术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基础性的建立和培养,但基于学生理解能力的不足,往往不能够使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实质性的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理解方向不同往往会导致学生不能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但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却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因此小学美术教师便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在小组内部讨论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更加放松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表达自己的学习见解和听取他人的学习见解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补充,这个过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美学观念的理解,审美能力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交流之中得到提升。

比如: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对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在审美能力培养过程当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将能够在学习上产生互补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使小组讨论的效果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四、结束语

美术学科是一门需要学生不断感受和学习的学科,审美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因此,教师应当放平教学心态,带领学生在不断地努力和学习之中逐渐建立起学生的审美能力,结合学生们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当前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实质上的建立和培养,使学生更能够适应当前教育环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