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尝试

2020-12-08 02:05:52刘淑红
魅力中国 2020年36期

刘淑红

(河北省深泽县留村乡初级中学,河北 石家庄 052500)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就具体的初中历史课来说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一、紧扣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开展高效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指南针。课堂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路标”,它规定了整堂课的步调,对课堂教学自始至终起着导向作用。对教师来说,它具有“导教”的功能,对学生来说,它具有“导学”的功能。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全面关注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目标。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都很难做到去深入研究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或者并没有完全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有很多老师将教学目标表述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空话,缺少针对性,过于空洞宽泛,可操作性差。

我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材内容出发,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教学目标设计得过高,无法实施。第三:从整体三维目标出发,实现目标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和指南针,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根本保证。

二、结合“导学案”实现教学相长

推行“导学案”,虽然对这一方法老师们褒贬不一,在我看来,若能将其合理地利用起来,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在课前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的学习,而“导学案”的使用便于指导学生主动学习。我通常提前两天将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有目的预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案”中所提出的问题,通过预习,有利于学生带着疑难问题去听课,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的效果,而且经过预习,对课本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同时,教师通过批改“导学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调整备课方案,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展开教学,对于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少讲或者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而对于较难的问题,学生错误比较多的问题则精讲,重点去讲,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总而言之,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预习这个头开好了,就能为课堂教学搭好桥铺好路。

三、注重导入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浑厚,槌槌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

在学习《“蒸汽时代”的到来》时,我用了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尽可能体会到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主人公浪漫、真挚的爱情氛围和泰坦尼克号最后的悲剧情节,然后提出问题:“这艘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豪华邮轮在当时为什么能够建造出来?当时有没有办法让濒临绝境的泰坦尼克号免于撞上冰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去寻找答案。这个导入能启发学生思考,主动探索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建立师生合作实现完美结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惊喜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这样的要求越来越多了。我认为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我认为“学为主体”绝不是单一的以“学生为中心”,它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的“主体”;“教师为主导”也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主导”,二者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五、开展丰富活动进行体验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线。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缺乏趣味性,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来,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大胆的抛开教材的束缚,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体验性的学习。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只要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不断转换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