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国
(江西省广昌县旴江镇中心小学,江西 抚州 344900)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比较丰富,采用故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们对语文课程逐渐产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们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使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对于小学生们来说,故事性在语文课文中的应用,更加能够对小学生们产生吸引力,因此,故事教学法在当下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普遍。本文对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利用故事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原则,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故事教学法的价值与作用,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故事情节,才能够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故事教学法运用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实性原则。利用故事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首先要确保故事情节的真实性,一旦教师选择与教学事实相反的故事,很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质疑心理,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坚持故事真实性原则,才能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趣味性原则。利用故事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必须要保障故事情节的趣性,才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在运用故事教学法时,不仅要选择真实性、趣味性的故事,而且情节还要形象、生动,才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高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三)针对性原则。利用故事教学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要将故事与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所选择的故事应与教学的内容相呼应,才能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故事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特点,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得到思维的拓展,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保障故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学习主人翁意识。
故事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可以将乏味枯燥的课堂知识运用更加生动活泼的叙事方式来展开,老师讲述的故事情节和内容要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习文中人物积极乐观的品质,比如在《沉香救母》一文中,教师可以详细质朴的语言向学生讲述《沉香救母》的故事,展现沉香如何经过不懈坚持,历经险阻最终战胜二郎神舅舅,成功救母,一家团聚。对故事的讲述应重点抓住课文内容,着力发掘课文中体现的伟大的母爱,在讲述故事情节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增强自身的核心道德品质,继承并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又如在教授《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为了有效达到故事教学法和语文知识的良好结合,也为培养学生出色的语言表达素养,更为增强学生组织语言的本领,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然后展开故事叙述,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更好地认知,提高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有关“抗日战争”事迹的讲述,鼓励学生通过讲述抗日战争故事充分了解革命先辈不畏牺牲的坚强意志,这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促进作用。
故事教学法中的故事性比较强,老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把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给学生们展现出来。老师要注重讲故事的方式,来给学生们制造一定的悬念,让学生们对语文课程产生一定的探究欲望,逐渐就会在故事的引导下,激发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动力。
例如,学生们在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故事的形式,给学生们讲解在野外迷路的真实场景,以及迷路之后的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让学生们以此借鉴。在教学中,老师给学生们可以设定一定的悬念,来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当学生们意识到语文课程的有趣和包容性,就会产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动力,在学习中还能够拓展学生们的眼界。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本质上讲语文也是一门有关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当前许多人的表达能力很差,这就与小学语文教育有关系。而故事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比如让学生展开讲故事,对学生的遣词造句以及驾驭语言能力有很好的帮助。有许多伟大的小说家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比如海明威、契诃夫、欧亨利等等,他们也成为世界文坛巨匠,除了巧妙的构思之外,生动的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教师要通过故事作为引子,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当中自由地徜徉。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后,学生对故事有了基本的掌握,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很细致的了解,而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因此,我让学生续写故事,对故事的结尾进行补充,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故事的浓厚兴趣,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灵活、创造性地运用语文教材,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积极地探索语文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