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2020-12-08 02:05:52刘玲
魅力中国 2020年36期

刘玲

(奎屯市第一小学,新疆 奎屯 833200)

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种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的目标要求在各个学段的表述分别是这样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同阶段的朗读要求各有侧重,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老师们在朗读教学中应根据每一学段的要求,有步骤地分层指导,步步落实,层层提高。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加强朗读指导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但朗读怎么指导,怎么训练呢?下面谈谈朗读训练中几种有效的方法。

一、让学生爱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读好,先让其有兴趣。为了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对低年级的学生,经常在教室播放录音故事听录音课文,或者寻找优美的配乐朗诵让学生聆听,让他们知道听优美的朗读是一种享受,朗读好课文是语文学习的一大任务。

二、让学生敢读

我们的很多学生本来能读好课文的,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生,有的怕羞,不敢放开胆子去读,有的觉得投入地读,有感情地读是一件挺可笑的事,有的呢,则担心自己读不好,或者太投入了,招来同学们的笑而不敢或者不愿意用心、用情地读。在这一阶段,老师就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这种顾虑,并且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投入朗读的学生。

三、教学生会读

低段的孩子在朗读起步的时候,老师需要耐心的指导,哪要重读啊,轻读啊,哪要慢读啊等等,老师一定要通过范读来反映,这个词要重读,读给他听听,并且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其次,教师的朗读要好,要与学生一同有感情地朗读,对于学生确实读不好的地方,老师应该带着读,一句一句教着读。要让学生对“什么是好的朗读”有个更直观的认识。让低段的孩子学会倾听别人的朗读,学会发现别人朗读中得的优点,学习别人的优点。

四、给时间朗读

说实在的,能用于指导学生朗读的时间似乎很少很少。除了在语文课上进行之外,其他几乎没有时间。但语文课,老师们好像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文本的分析与感悟上。40分钟内想要达成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留给朗读指导的时间实在有限。要学会抓住早读、午读对孩子进行朗读训练。另外,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中,朗读作业也要占一定份量,这在读的时间上给予了保证。有了时间的保障,才有质量上的提升。

五、开展活动促读

丰富的朗读展示活动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锻炼孩子的胆量。利用早晨、中午的读书时间,开展朗读比赛活动,把学生带到大庭广众之下,让他们站在台上,用话筒朗读,再放些音乐,不仅促进了朗读,而且锻炼了孩子的胆量。让孩子回家给自己的朗读录音,把录音带到学校进行评比,或以打擂的形式赛读,比赛的同学读完之后,教师再随即点拨,指导,甚至示范。这样的活动对促进朗读水平效果十分理想,活动中学生的自信度、情感度会明显提高。

六、模仿媒体朗读

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为朗读教学提供了方便。电影、电视、录像、广播等都可以为朗读训练提供很好的示范材料。一些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如《动物世界》、《话说长江》等,都是优秀的朗读范例。课文朗读录音带,语言规范,情感充沛,对学生是个极好的示范,常提醒学生,让学生倾听感受或模仿,学生自会在模仿中增强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有学者指出:“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要加强语文朗读,重视朗读教学这一环节,并用有效的方法指导朗读,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