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岭下镇中学校,吉林 白城 137000)
阅读能力指的是阅读者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完成语文阅读的本领。语文是承载和传播人类文明的工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地、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读书不能滥读。无目的的读书,只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读而无趣,无论如何是坚持不下去的。因此每读一遍课文,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初读课文,我都提出简单的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反复读几遍。不添字,不掉字,读通句子,不重复读,读出感情。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就有了追求,我要读到什么程度,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感觉到重复的无聊。而在分析课文时我都会根据某一部分内容提出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读书的激情,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感。理解了课文后,我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读出感情。总之要做到,读有目标,读有指导。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想要提高阅读效果,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现阶段,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但是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指导。由于中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提高学生对教材指定材料的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来选择读物,先为学生推荐那些内容简洁朴素的文章,且有着显眼的配图,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再鼓励学生阅读一些新闻类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该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让家长在家里监督学生进行阅读,保证学生在家拥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有感情地朗读,如何读出感情,只有透过语言本身,通过对词句的品析,才能做到。品词析句是读好书的基础,是读出感情的根本。
阅读教学应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目标。阅读能力与学生听、读、写的能力直接相关。听、说能力是人的文化修养水平的一种标志,而准确、恰当、优美的言辞往往来源于阅读,阅读材料往往同时综合了书面语和口头语的精华。同时,学生的习作,主要是从模仿范文开始的,认真阅读和大量阅读才能从阅读材料中汲取对写作有关的营养。因此,多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多读应从质和量两方面来理解。语文教学中的多读,首先是多读课文。对一篇语文认真读、反复读和大量读之间,常会形成矛盾。由于学生课程繁重,时间紧,往往无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任务,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性质,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众多的阅读方法中,教师的精力应倾注于精读、略读和速读能力的培养、训练上,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阅读能力,能理解、会运用、有速度,这就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核心目标。
阅读策略指的是为了达某些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例如重读、比较、视觉化、联结、统整等,[1]多篇文章按一定线索放在一起的意图一定要明显,有的是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的是要强化学生某一种认识,有的是要丰富学生的多元理解,有的是要学生领会读某类文本的方法……[2]面对同一种情感,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可能不尽相同。同一文体,因写作目的、阅读对象的不同,其文章的表现形式也会有所差异。同是离别,王勃吟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名句,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而柳永则抒写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缠绵悱恻的情感。人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来的性格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将此类文章比较,可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认识人物。
古诗文灿若繁星,有许多诗文中蕴藏着清新恬雅的画面,更有许多诗文意境深远,令人遐想连篇。教学中,教师应多加引导和点拨,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诗歌的欣赏离不开想象,只有充分的想象,展开艺术的画面,才能品味诗的意境。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从而领略诗人的情怀。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想象,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对文章的理解角度也会千差万别。此时教师的指导很重要。“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再进行个性化解读。通过独立思考,以小组的形式交流,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分享到了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阅读教学越来越模式化。在“一纸定终身”的教育制度下,我们的教学离“语文”越来越远,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越来越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境深远的艺术境界值得我们,尤其是学生细细品味。所以,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转变教育观念,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