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朝汇
(惠水县甲戎小学,贵州 黔南 550605)
在近几年的推广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成为了小学教育当中的重头戏,并且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者也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该模式十分适用于学生的发展,并且也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但是,由于小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在进行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该模式可以有效确保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得自我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该教学模式的应用,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由于小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心理、生理发展十分具有特殊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选择恰当的应用方法才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真正实现带动学生的能力发展[1]。比如,针对小学低龄段的学生而言,在进行合作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的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进行探讨和想象,这样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才能够为接下来的学习进行铺垫。针对中段和高段的学习而言,则更应该注重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则更应该偏向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表达叙述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内容,并选择恰当的应用方式来使用合作式教学模式可以真正实现推动学生的能力获得提升。
在小学阶段中,为了确保数学教学能够真正实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则应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先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够在进行活动开展之初,让学生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教学目的来进行有效的讨论,以此才能够实现帮助学生进行主题讨论,从而才能够降低由于学生思维发散过度而导致的问题产生[2]。比如,在学习“认识物体的长、宽、高”时,教师可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之前,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并将问题具体化,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探讨。如,教师可以询问班级桌子的长度、宽度分别指的是什么?而讲台的长、宽、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既能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兴趣进行探讨,又能够使其在探讨的过程中可以有明确的目标进行问题理解和思维发散。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发散,但是如果在此过程中缺乏了教师的有效指导,也会使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发散而使课堂教学节奏失去原本的控制。并且,教师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可以对问题进行深度化引导,并保证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在该模式应用时,应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进学生的讨论中去,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有效了解,并在发现问题时对其进行有效指导。例如,在一些合作当中,部分学生可能会由于性格原因而不愿参与交流或者在交流时愿意开溜、打岔,阻碍其他同学学习,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合作式学习模式的失败,因此教师在发现问题时,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并帮助其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标,这样才能够唤起这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时,教师一定要保证给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预留足够的讨论时间,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合作时,可以通过充分的交流探讨来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3]。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由于该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类似的知识能够与其贯通,所以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来实现对其概念进行有效理解,从而才能够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分数的知识,并将其实际应用在现实生活中。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学习时,教师一定要保证在每次应用完毕后对该次学习进行有效评价,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实现了能力的成长。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对同组学员进行互评,这样才能够在学生的互相评价之间,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使用积极、正面的词汇来对学生进行点评,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并在教师的点评中获得教师的鼓励。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发散能力、想象力和探索能力的不断提升,这也使得该模式的应用可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