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颖
(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辽宁 本溪 117009)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功能来说,可以分为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质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本体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而诱发因素则是产生变化的外在原因。诱发因素通过本体因素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例如,紧张的学习生活,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良好的学生来说,会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投入更多的学习精力;而对于心理功能状况较差的学生来说,有可能引起过度焦虑,导致产生心理障碍。
下面分析阐述本体因素和诱发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
包括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
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病菌或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于有害化学物质侵入人体,毒害中枢神经系统,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亦可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
心理活动即心理状态。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心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人格因素等。
认知因素。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得、贮存、转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极广,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每一个体都具有各种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自身的发展和各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一旦某一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或某几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失调,就会产生认知矛盾和冲突。认知的严重失调,还会损坏人格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甚至导致人格变态。
情绪因素。人的情绪体验是多维度、多成分、多层次的。它是一个人机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讲,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使人心境愉快、安定,精力充沛、适度,身体舒适、有力;相反,经常波动而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则往往使人心境压抑、焦虑,精力涣散、失控,身体衰弱、无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正性情绪,排除不良的负性情绪,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人格特点。人格亦可称个性,它是指个体在其生活历程中对人、对事、对己以至对整体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它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格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性等因素。人格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中对心理健康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经历有亲子关系、家庭气氛。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等神经症患者的早期家庭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他们的父母与一般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是过度的保护。调查也证实: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给予了更多的温暖、接受、信任和鼓励。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父母和孩子之间是融洽民主的关系,这样的家庭气氛更能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强的意志和稳定的情绪。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重大生活事件等,其中重大生活事件产生的生活压力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个人受伤或患病,家庭亲人丧失,家中有亲人生病,好友丧亡,初入学或毕业,生活条件变化,个人习惯改变,搬家,转学,改变睡眠习惯等,这些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压力,从而诱发出心理问题。
总之,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不是单独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常常是共同作用诱发出个体的心理问题。